第七十四章:亩产四千多斤(2/3)
“若是全天下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些许薯种,又算的了什么!”陈柏云淡风轻的说道。
徐光启忍不住的赞了一句高风亮节。
这要是换成其他人,想要薯种,拿钱来买吧。
这年头,大发国难财的人太多了,像陈柏这种人,终究还是太少。
徐光启一时间愣住了,他看着陈柏,有些搞不明白,他这么做的目的。
心中安定不下,问出了心中疑惑。
陈柏没有回答,而是反问:“孔曰成仁,孟曰成义,我陈柏不是什么高风亮节之人,这些东西,还是能拿出来的。相较于那些士绅们,我更喜爱百姓,他们是无辜的,得让他们吃饱肚子。”
“唉,满朝诸公,学问通天,可惜,都活到狗肚子上去了。”徐光启无奈的叹着气,摇着头。
“对了,这东西不是很好保存啊,产量太大,若是不能保存……”徐光启脸上又多了一些无奈。
红薯不易保存,但这对于陈柏而言,不是什么难事。
粉条,粉丝,红薯淀粉,或者挖个红薯窖,都能很好的保存。
尤其是粉条,晒干之后,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一两年都不是什么问题。
当陈柏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时,徐光启又忍不住的称赞。
这才是为国为民,朝廷中的那些大儒们,只是口号喊的震天响。
接下来的几天里,徐光启认真的与陈柏讨论了红薯的种植要点以及难点,还包括了各种环境,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徐光启将从陈柏这里得来的经验,编写进了《农政全书》中,甚至单独罗列了一卷,称为《番薯纪要》。
其中,将陈柏的姓名放在了首位,以示尊重。
徐光启是难得的实干家,重视农业与农民,所以才会与陈柏混在一起,而不像其他读书人,张口文贵武贱,闭口以文御武。
……
时间悄然而过,眨眼便是九月。
春天种下的红薯,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
陈柏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百姓,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徐光启站在他的旁边,一脸期待的看着忙碌的百姓。
徐光启三天前就来了,主要是为了验证陈柏之前的说法是否正确。
这次,随着徐光启而来的人,除了汤若望之外,还有一个年轻人。
这年轻人名叫陈子龙,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与徐光启是老乡,老爹是工部侍郎陈所闻。
此人的命运堪称坎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