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帝崩(二)(4/5)
师将军李广利。
当年孝武皇帝年老,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结果东窗事发,正在率军北伐匈奴的李广利害怕被孝武皇帝清算,于是率军外逃投降匈奴,而刘屈氂则被愤怒的孝武皇帝下旨腰斩。
随后,昌邑哀王刘髆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孝武皇帝故意冷落,面对种种打击,昌邑哀王刘髆两年后便郁郁而终。在他死后,其年仅四岁的长子刘贺继承爵位,当上了昌邑王。
此时昌邑王刘贺即将入长安的消息传开,许平君也是知晓的,不过昌邑王的名声确实不算太好,纨绔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此许平君也是有些不解,不明白朝廷怎么选了这么一位风评极差的藩王继承大统,便与刘病已说道:“真不明白,朝廷怎么选了昌邑王为帝?”
刘病已自然是心中明了的,按理说汉昭帝只比昌邑王刘贺大两岁,同时昌邑王刘贺因为父亲刘髆的缘故,在孝武皇帝的诸多儿子和孙子中,基本上是最不受待见的那位。
在这种大背景下,再加上大汉各地的藩王数不胜数,昌邑王刘贺成为大汉皇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现实就是这么奇妙,汉昭帝在二十一岁时就因病去世,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霍光等托孤大臣只能从孝武皇帝的其他子孙中挑选出新的皇位继承人。
基于霍光的利益,自然是希望能够拥立一个相对弱势、但是身份尊贵的皇帝。因为皇帝弱势,大汉帝国的主要权力就会由霍光来继续行使;但如皇帝强势,犹如当年的孝文皇帝一般,大汉帝国的主要权力就得会由皇帝负责,霍光原先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会被削弱,甚至会被新皇帝彻底打压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原先最不受待见、实力又最弱的昌邑王刘贺便走进了霍光的视线,成为霍光目前最佳的人选。而刘病已也明白,自己现在是布衣之身,虽然相比于昌邑王更加弱势,但却没有尊贵的身份,所以目前为止还进不了霍光的眼睛。
于是在霍光的支持下,昌邑王刘贺便不可思议的被征召入京立为皇帝,整个过程甚至可以用顺畅来形容。
不过这些事情都是朝堂政治,刘病已一眼便可以看出端倪,但却无法对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