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4/7)
能便宜处理了,更有甚者,只能全部丢了,可谓是损失惨重。
看着每日送上来的坏消息,周嘉荣的心情很沉重,在天灾面前,人还是太渺小,太无力了。
关于对受灾府县的赈灾成了当前朝野上下争执不休的话题。
如今国库宽裕,不少大臣提议增加赈灾的力度,给灾民发银子,省事又快捷。
但户部不同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天大手大脚的花了,他日别的地方发生干旱洪涝地震等等这样的灾害呢大齐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隔不了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自然灾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这回若是提高了标准,以后的赈灾要不要也如此标准一旦提上去,想降下来就难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彼此就这个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周嘉荣发现久违的弹幕又出现了。
真傻,以工代赈嘛,灾后重建的工作多了去,既不养懒汉,又能达到快速恢复生产的目的,更不影响以后赈灾的标准
可不是,恢复了灾前的交通,修筑好了海堤、河堤,还可以修路嘛,要想富先修路,这可是至理名言
对啊,交通的便捷才能带来商业工业的繁华。古代就有这样的经验了呀,大运河沿岸多少经济发达的城市
周嘉荣眼睛一亮,心里迸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不光是看到了弹幕的提示,更重要的是他仿佛看到了回归的老朋友,心里有种说不清的亲切感。
就他这么走神的片刻功夫,大臣们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周嘉荣回过神来,淡淡地问“你们吵完了吗”
这些官员们才讪讪地闭了嘴,气哼哼地瞥了对方一记。
周嘉荣不管他们的官司,快速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武尚书,让各地统计一下灾民的户数,按照统计上来的数据,每家每户派出一名成员,不拘男女,五十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疏通各地的道路桥梁,尽快恢复交通,然后再去码头修筑扩建码头,凡是去干活者,每人每天发放四斤杂粮。”
四斤粮食,混着野菜煮一煮,全家也可饱腹一顿。而且一家抽调一名成员,剩下的人还可以在家中修筑房屋,平整土地,重新恢复生产。
“是,陛下,不过码头是每个都要修吗”武承东道,“陛下,这可是个很大的工程,估计没有几个月半年,恐怕完不成。”
周嘉荣说“半年便半
年,一家只抽调一个人,半年也耽误不了事。沿海泊船达到五十艘以上的码头都要修缮扩建,根据其停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