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第章 棠棣之华(3/6)
p;&nbp;&nbp;&nbp;&nbp;&nbp;&nbp;十七日,楚国公主的厌翟车驶出了崇仁坊,新平郡王亦策马离开了春明门,几乎是同一刻,太子太傅萧秉文仙逝的消息传遍了帝京,声讨康权的声势随之达到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在这种情形下,德王因拒绝与信王祭祀马祖而被勒令闭门自省一事,虽然在少数人中渐渐传开,但比起朝中热火朝天的局势,大部分官员还是选择把精力放在一处,毕竟国本之争注定漫长而曲折,一个阉人对文官尊严和国计民生的践踏却已经烧到了眼前,只有几个与徐、赵两家走得近的低品官员,在百官队列的末尾偶尔会忖度一下,那立在御座之下曳紫腰玉的少年亲王是怎样的愤懑与不甘心。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由于朝臣不懈的弹劾,康权已经停职待命,今日侍立在帝侧的是一个陌生的内侍,年纪三十上下,观其服色,领的是五品内给事的职衔,只是不知从前勾当何处,何以面生至此。但在场的大臣们哪个不是久历宦海,仅一眼便收回窥伺帝容的目光,并从中总结至尊此举传达出的微妙含义,几次交换眼神后,他们做出了按原计划行事的决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照例是御史台鸣锣开道,各级官员纷纷出列附和,提交康权罪无可赦的最新证据,高坐堂上的皇帝陛下喜怒不形于色,而他道行尚浅的儿子已经决心不顾幕僚们的种种迟疑,直接在声讨阉党的行动中发挥作用。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众人情绪的顶峰在礼部尚书萧俨出列时悄然抵达,他是陈郡萧氏西眷房的族长,与萧秉文同辈,声望不在其下。议政之人无不感到他的分量,默默地停下争论,看他有何表示,这样集半数以上的注视于一身,任谁都会感到压力,但萧俨置之若罔,恭敬地行礼过后,道“臣有表上奏。”说完,不等皇帝有所表示,就从袖中取出一支卷轴,展开朗声诵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臣俨谨拜陛下臣本驽钝,幸托名族,得蒙荫护,又承圣恩,束冠释褐,官封上品,然安邦无尺寸之功,定国鲜升斗之才,终日惶惶,恐难胜任。臣兄少而有为,御君之列,上承天子旨,下抚黎庶之忧,劳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