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货币基础理论(2/3)
面对皇权时才可以这般轻松自如吧?
姜云逸不再理他,起身来到小黑板前,所有人都自觉放缓了呼吸。
唰唰唰!
姜云逸拿起石灰笔,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货币。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求极其复杂多变,无法仅凭自身就能满足所有需求,因而必须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换。
最初,是以物易物,这个很好理解,你有一石柴,我有一石米,咱俩一半换一半,就都能煮饭取暖,皆大欢喜。
但是,一石米和一石柴的价值是不同的,种米换柴的人吃了亏以后就寻思,到底一石米该换几石柴才合理呢?
在长期以物易物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日常事务价值的大概估计和普遍共识。
可是问题又来了,光明确了米和柴各自的价值还不行。
我今天不想换柴,而是想换布,有布的人却不想要我的米。
于是,用于交易的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起初是贝壳,后来是贵金属、粮食和布绢也算。
为何是这些东西成为今天的一般等价物呢?
粮食是吃的,布绢是穿的,贵金属就只是稀有而已。三者都是类型完全不同的。
那么,这些一般等价物的共同特征到底是什么呢?
私以为,是公信力!
就是所有人都认可它的价值,它才可以成为一般等价物。”
“明相,你之前说待时机成熟要发纸币,这纸也能叫人认可其价值么?”
听到姬十三询问,姜云逸解释道:“如果纸能承载足够朝廷公信力,也是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流通的。
只不过要求朝廷中枢权威必须长期稳定,否则发纸币就是自寻死路。
我仔细考虑过了,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和世界频繁交互前,还是不宜发纸币。”
姬十三微微颔首,算是认可。
姜云逸又用石灰笔,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币值。
“一个钱到底值多少?还是主要取决于以购买力为基础的公信力。老百姓认为一个钱能买多少米、多少布,它就值多少。
这就是历代以来市面上的钱币值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姬十三又问道:“还有什么原因?”
唰唰唰!
姜云逸又在黑板上写下好几个词:超发,货币总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钱本身不能吃、不能穿,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用于方便人与人交互,所以并不是发多少都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