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千万贯(1/9)
明远有一个压箱底的法子,&nbp;&nbp;能够既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又拿出钱财,帮助借了“青苗贷”的百姓偿还对官府的债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那就是雇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在雇佣人手时,会订立契约,&nbp;&nbp;并且预付一部分的薪资。被他雇佣的百姓便可先用这部分预付的薪资去还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预付的这部分薪资,&nbp;&nbp;会在以后数年内逐月扣除,&nbp;&nbp;也就是在每个月的工钱里扣除一百文,对这些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让他们依旧能靠工钱供养家中的父母子女。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与此同时,&nbp;&nbp;这也为明远确保了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有这份契约在,&nbp;&nbp;明远在三五年之内不必考虑解约重新聘用的问题。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这就需要苏轼的鼎力帮忙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需要确定他帮助的百姓究竟是良善的还是奸猾之徒,当初借“青苗贷”,&nbp;&nbp;是被官吏压迫被迫接待,&nbp;&nbp;还是图官府的贷款利钱低,借了之后又刻意赖账不还。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明察一宗宗案卷,发现两种人都有,前者占绝大多数,&nbp;&nbp;但抱着“占一把便宜就跑”一类赌徒心态的,&nbp;&nbp;也不是没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因为明远是受苏轼所托,苏轼于此事感到义不容辞——总不能坑了仗义相助的明小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苏轼打起精神,将一宗宗案卷详细看过,&nbp;&nbp;又亲自审讯,询问过程,&nbp;&nbp;并从旁观察,&nbp;&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