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千万贯(6/9)
人坐在一起畅谈,别有一番乐趣。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听说沈括成了明远的“契约作家”,自然面露羡慕,突发奇想“存中兄,你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府学里的学子,能以你存中兄写的书作为教材,朝廷科举取士,也考的是你写的书中内容?”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闻言,便大声鼓励沈括,将来写一本“教材”出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沈括却连连摇头,苦笑着说“不不不……我最拿的出手的大概是算学,但国家取士怎么可能考算学?经义才是取士要考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的笑容立即变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朝中新党已经于二月间宣布了要改革科举制度,诗赋文章不再作为考试内容,专考经义,只考《易》、《诗》、《书》、《周礼》中的一经,兼以《论语》、《孟子》。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安石父子编撰了《三经新义》,差不多就是标准教材,科考必备,除了这些之外,士子们再不需要读其它书籍,读书的范围,似乎比改革之前更窄了一些。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因此而感到十分沮丧,觉得这取士之策的改革,似乎矫枉过正,刚从嘉佑年间雕镂割裂的靡丽文风中掰过来,渐渐又拐进了另一条死胡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却笑着对沈括道“存中兄何不考虑在府学中开课,教授算学。先教一阵,等到实践证明,这确实对国家有利,再上书改革,将算学加入考试之中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便笑道“可见远之是横渠弟子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点点头的确,他们横渠弟子,才不管科举取士到底要考什么呢。
&nbp;&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