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千万贯(6/10)
p;&nbp;&nbp;毕竟明远年轻轻轻,又未及冠,而且还是个白身。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钱!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当然了,还有一脑袋的奇思妙想,都是与他的“钱”有关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难得官家竟然想见这么一位人物。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王安石很遗憾地告诉赵顼“陛下,据犬子说,这位明远,已经离京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李白有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3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如今早已过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日子,柳条也早已青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明远还是见识到了汴京人民送人别离时的阵势。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好死不死,选择了与苏轼一起出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是那样名满天下的人物,出京时友人送行的场面,是明远完全不能比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从汴京城门口,每隔十里,就有一座“送客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亭”。人们便在这里为苏轼饯行。饯行时不仅要饮酒,还要赋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的书童一会儿忙着为主人研墨,一会儿忙着将主人朋友所赠的“墨宝”都收起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这样的场景,每十里就会重复一遍。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与薛绍彭并肩,站在距离长亭不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