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千万贯(4/9)
在推广横渠先生的学术这方面,努力有目共睹。吕大忠看了想必也很欣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不管怎样,明远总算给吕大忠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赶紧上前,向吕大忠见礼,规规矩矩地拜见师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吕大忠正如史尚所形容的那样,已经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脸上额头上皱纹丛生。他与昔日横渠门下的“教导主任”吕大临眉眼五官十分相似,风格也十分相似,一开口便让人觉得他严厉不可亲近。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因此,虽然吕大忠开口称赞明远过去不遗余力推广“关学”的举动,但明远还是有些战战兢兢,不敢多说,生怕多说多错。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小心翼翼地相询,才晓得吕大忠时任陕西路转运判官,这次来是上京磨勘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吕大忠上京之前特地前往横渠,拜见过张载,因此得知横渠门下有三名弟子正在京中。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吕大忠既然是张载门下年纪最长的弟子,自然担负有教导之责,见了明远,聊了两句,便询问明远这些时候在汴京的经历,以及是如何巩固所学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位大师兄一听说明远在国子监中的学籍被人挤掉,因此在这里蹉跎了一年,那对眉头立即紧紧地皱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远之,这一年里,你不会是……荒疏了学业了吧?”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吕大忠抬头看看明远家的花厅,只见布置精美,各位稀有的玩器摆件放置在博古架上,墙壁上挂着名家字画。明远奉上来的茶水也不是凡品。
&nbp;&nbp;&nbp;&nbp;&nbp;&nbp;&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