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百万贯(3/10)
王雱见明远完全是一副心无芥蒂的样子,长舒了一口气。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却听明远问自己“元泽兄觉得苏眉公是怎样一个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雱沉吟了片刻“是个正直的性情中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是王雱心中对苏轼的真实评价,当然了,他没把话说完,如果说完整了恐怕还有“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之类的其他定语。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轼对于新党总体而言还是对事不对人的。不像其余旧党,总是抓住一些与变法无关的细枝末节来攻击新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旧党最擅长的手段,是攻击新党中人的人品,任谁家有个陈芝麻烂谷子的错处都会被翻出来,在整个朝堂上被反复攻击,在市井中被反复“传颂”。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又比如王雱之父王安石,王安石洁身自好,道德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攻击的,于是坊间就传说他“邋遢”,不爱洗澡;又说他“食不知味”,饭桌上只晓得吃面前的一盘菜,甚至说他与官家一起钓鱼时,把鱼食都给吃掉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相比起这些手段,王雱愿意相信,苏轼绝对不会这样攻击新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到目前为止,苏轼所有的上书,也都是关系到新法本身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所以王雱才会对苏轼如此评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谁知明远跟上问了一句“既然如此,那么大衙内为什么那么盼着苏眉公出外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雱……!
&nbp;&nbp;&nbp;&nbp;&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