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十万贯(4/12)
去四千多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将他的主意与舒承允和舒承厚两位一说,两位舅舅都拍腿赞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个主意好!万一我们当地的小吏想要借机牟利,胡乱解释朝廷的新法,我们就拿这个给他看,就说是府城的官员说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想这确实是一个能够约束当地官吏的好办法,如果能由乡里有名望的重要人物出面就更好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然后他便向两位舅舅请教,乡里百姓有多少识字的,受教育程度如何,如何讲解“青苗贷”能够让他们听懂。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两位舅舅听见了,望向明远的眼神越发不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远哥,横渠门下的弟子果然想得周全。”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横渠镇因为先生的缘故,文风较盛,眉县也大致如此。但其它地方未必是这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宣传‘青苗法’的文字言辞,必须简单易懂,千万不能像是衙门里打的那些官腔,文绉绉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想了又想,又与舅舅们商议一番,最终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编出一套顺口溜出来,用最简单易懂的言语,讲清楚“青苗贷”的本质,同时也向百姓们说清借贷的利弊和几个容易“被坑”的地方。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另一条腿则是要借助他的老师张载。横渠门下弟子遍布关西,很多学生像吕大忠、吕大钧,甚至是种建中,都是曾经拜在张载门下,但现在分散在陕西各处做官或是任职的。
&nb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