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十万贯(3/8)
。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当初明远买的那些石膏,早已用完。但明远每次早上路过豆腐坊,张嫂都要招呼他坐下,然后请他吃一碗热腾腾的白玉豆腐。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每每要给钱,张嫂也怎么都不肯收。这令明远十分郁闷——五文钱也是钱,为啥他就花不出去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味道一如既往地好,好极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尝过,大赞了一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原本还略有些紧张的张嫂顿时舒开眉头笑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自从张家豆腐坊制起“白玉豆腐”已有两月,用石膏点豆腐的法子渐渐也流传出去。长安城里出现不少家仿制的,价钱还便宜。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也是明远劝张嫂坚持,出好工,用好料(山泉水和最好的豆子),而且每天只点两大锅“白玉豆腐”,就算早早卖完也绝不再做,请人明天再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在这“精耕细作”和“饥饿营销”双重手段之下,长安人民终于认定了张家就是“白玉豆腐”第一品牌。每天赶来这里品尝的人络绎不绝。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此刻也是如此,明远身后,食客们正冒着春日清晨的些许寒意排着长队,还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明远,暗中猜测这小郎君是什么路数,竟能“加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告别了豆腐坊,快步前往罗寿所在的牙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罗寿是专事房地产交易的牙人,雇佣仆佣他帮不上什么忙,当下赶紧为明远介绍了一位相关领域的同行,名叫程朗。
&nbp;&nb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