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93)(2/9)
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得以继续发展。大中二年(4)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
乾化四年(94)曹议金取代张氏执掌归义军政权,曹氏家族统治瓜(安西)沙(敦煌)20多年,新建洞窟,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2]
北宋景祐三年(036)和南宋宝庆三年(227)此地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尽管仍有兴造修葺,但伴随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和敦煌经济萧条,莫高窟已趋衰落。元以后停止开窟。[2]
概括而言,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元代。
洞窟概况
根据洞窟形制,雕塑、壁画题材的内容和风格特点,莫高窟可分为北朝、隋唐、五代至宋、西夏至元4个大的发展时期。
北朝
建筑
现存洞窟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时开凿,个别北魏洞窟可能开凿于北凉时。窟形主要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和禅窟三种。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窟内凿出方形塔柱,柱体四面开龛塑像,窟顶前部多作“人字披”形,后部为平棊顶。此为北朝典型窟形。方形窟为覆斗形顶,正壁大多凿一大龛。禅窟较少,典型洞窟第25窟平面方形,正壁凿一大龛,两侧各凿一小龛,南北壁各凿出4个小禅室。[2]
共2张
第25窟
雕塑
这一时期的洞窟,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菩萨像和禅僧像等。有的中心柱和四壁上部贴有影塑千佛、供养菩萨和飞天。[2]
壁画
窟顶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和四壁上部多绘天宫伎乐,四壁下部为药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位置适中,醒目突出。这类故事画的构图,除单幅的外,多为横卷连环画形式。例如,莫高窟2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表现了作战、被俘、审讯、受刑等场面。以白色为底,色调清新雅致,风格明快洒脱,是西魏壁画的杰作。北朝佛教重视禅行,故此时洞窟内容多与僧人坐禅观佛的宗教活动有关。北魏壁画多以土红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彩热烈厚重,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西魏以后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调趋于清新雅致,风格明快洒脱,呈现出中原风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