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67)(2/3)
认真的考证,纠正穴位中存在的谬误达46处。例如对魄户穴、大椎穴、巨骨穴、照海穴、申脉穴等穴位的定位予以辩解;对当时取足三里穴在“膝头下三寸”的取法,提出“恐失之太高矣”。
增补腧穴,发展阿是穴理论
一是《针灸资生经》在《铜人腧穴》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穴、明堂穴、当阳穴、神聪穴、前关穴、督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风市穴、胁堂穴等,并且所载之穴均附有穴图,形象地保留了宋天圣铜人的基本特征,为进行宋代针灸铜人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二是发展了阿是穴理论。王执中取穴注重找压痛点,《黄帝内经》有“以痛为腧”之说。孙思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王执中进一步发展了阿是穴理论,提出“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在阿是穴针灸,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王执中临床实践的结果,也是阿是穴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提出“中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
孙思邈认为,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王执中进一步提出“中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则旁取侧中节上下两纹角,相去远近为一寸,是谓同身寸。”这种取穴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针灸学取穴规范。
推崇灸法
《针灸资生经》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灸后护理,如饮食调养、清洗灸疮、灸后促进灸疮化脓等,也有精辟论述。具体灸法分为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法、膏肓俞灸法、天灸、四花穴灸、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隔泥灸、附子饼灸、巴豆饼灸、艾条温灸以及脚气八穴灸、秦承祖灸鬼邪法、小儿胎疝灸等,可谓集宋以前艾灸治疗之大成。
科学看待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在重视灸疗的同时,王执中强调辨证论治,主张因病而宜、综合施治,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治疗疾病。王执中根据扁鹊“针、灸、药三者得兼”和孙思邈“针药兼施,针灸并重”的观点,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这种没有门派偏见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重视调理后天脾胃
王执中认为治病应“调理脾胃为本”。他指出:“人之羸瘦,必其饮食不进者也。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荣卫无以生,则气血因之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