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就采点素材(3/5)
,算是抓住了双抢的尾巴,蹭了一拨热度,在江南省范围内引起极大的反响。要问陈凡怎么知道?人家杂志社给他寄了好大两个包裹,全部都是全省各地的读者寄到杂志社给陈凡的信,一大部分是因为《在希望的田野上》,另一部分便是那篇的。而且这部分来信基本上都是女读者,为此张文良和杨兴秀还给陈凡起了个外号,叫做“妇女之友”!另外,陈凡最初的目的也没有落空。杂志社给他寄的稿件采用票证中,就有两张珍贵的电风扇票,也算是遂了他的心愿。两张电风扇票还了一张给张文良,另一张又买了一把电扇,正好自己房间一把、女生们一把,安安稳稳地度过了这个双抢天。面对两位老师傅的热情,陈凡也显得非常谦虚,“哪里哪里,我也只是描写一些客观事实,还是咱们的社员同志踏实肯干,否则我也写不出来。”邱师傅一脸很懂的样子,“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跟李先生在沿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很符合啊。”陈凡依然谦虚谨慎,“是是是,就是按照李先生的指示做的。”两位老师傅一听更高兴了,拉着陈凡说个不停。明明是两位只上过扫盲班的泥瓦匠,却硬是拉着陈凡聊文艺创作。不过,他们可不是那种“皇帝老儿用金锄头”似的瞎聊,反而是有的放矢。谁谁谁写的那篇文章脱离了实际,哪个写的就很中肯,条条框框都说得有理有据。陈凡也听得两眼放光。懂劳动、懂生活的人很多,懂文艺创作的人也很多,但是知道在文艺作品里挑刺、还知道哪些劳动生活可以融入创作的人却不多。难怪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两位老师傅还真是个宝贝。而且他们不仅生活阅历丰富,还是建筑队的骨干,跟着建筑队去过不少地方,除了孤峰县之外,远的到相邻的地区,甚至去过外省、参与过国家级水利工程的专业建筑项目,近的几乎跑遍了孤峰县的各个公社,可谓是“见多识广”。陈凡跟他们聊天,很是汲取了不少创作素材。旁边杨书记几人站在一旁,脸上也是止不住的笑容。叶树宝抽着烟,小声说道,“还是小陈厉害啊,刚才这两位师傅几乎是眼睛长在头顶上,正眼都不瞧咱们的人一眼,现在小陈一来,他们就跟见了亲人似的,脸上的笑就没停过。”肖烈文嘿嘿笑道,“感觉确实是不一样,虽然刚才他们也很尽责,该指点的地方都不藏着,不过冷着张脸确实看得不舒服,现在就好多了嘛,和和气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