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最后的遗志(2/3)
项目复活也已经有三个月了。这个项目组可能是世界上平均年龄最大,平均超过了70岁,基本上都是联盟时期就担当重任的老人。他们所作的一边让联邦安全局到处去寻找尚且在世的老科学家,同时不断重启那些尘封已久的资料。rd0120氢氧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全部还在,但复产需要很多已经缺失的设备,目前正在动员国内厂家或者从国外订购,预计在一年之内恢复生产。rd170倒是还好,经过这么多年最新一代的rd171mv现在就有两台,从二毛过来的工程师们根据露西亚之前制造的能源二号助推器模型进行改造——那本来是个独立发射用来骗取国际经费的项目,现在却先一步变成了现实。rd171mv是四燃烧室发动机,重量10.8吨,推力约800吨,是世界上单台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装备它的“飓风”助推器在一侧有一个几乎和箭体一样长的方形凸起,在助推器落到预定高度后展开,然后一路滑翔回着陆场,用腹部的三个机轮降落。相比于航天飞机,“飓风”助推器的干质比优势使得其下降率要小得多,着陆会更加平缓安全。虽然折叠机翼和着陆系统增加了不少死重,但好处是不用预留返回的燃料,至少毛子认为可以接受。为了提高项目的优先级,第一枚“飓风”助推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竖在了拜科努尔,进行第一次发射回收试验。米克林发完牢骚过后没多久,天边就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拿起望远镜一看,正是箭体表面已经被烧蚀成不规则灰黑色的“飓风”。自动控制着陆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它很顺利地高速进场并放下机轮,开始在跑道上滑行,米克林正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却突然一歪,左侧机翼擦到了跑道,然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左大转弯,横着一百八十度躺在了草坪里。“……”亚历山大:“叶甫根尼,起落架太脆弱了。”他一眼就看出了是一侧起落架被压断导致偏航,这其实在预料之中,为了降低死重助推器的起落架设计的很小很轻便,强度的降低是必然的。好在机翼不是刮到草坪,否则箭体就会旋转着折断,而现在看上去状态还不错,倾倒的时候速度较低,换换机翼和起落架还能用。比起着陆系统,他更关心的是rd171mv复用的碳残留问题。米克林很快也想通了,这次试验还是成功的,路线没有错,自滑翔回收不比垂直回收差,而且容易太多了。他看向远方的112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