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豌豆救命(2/21)
有出去逃荒的了,村西头的季学信来到了我姥姥家,想邀着搭伴一起去山西讨饭。
也是实在熬不下去了,我姥姥给季学信回话,怎么地也得给在济宁开饭店的我姥爷商量商量,当家的同意了再搭伴去。
第二天,小脚的我姥姥带着哭着闹着要跟着去的大闺女,也就是我的娘,乘木船赶往济宁。我娘那时过年也才九岁,她老人家是1940年腊月生人。
我的娘跟着去济宁,当然,比我娘小一岁的我广晴姨也拉不下,她小姊妹俩就是焦不离孟的那种。以致在我广晴姨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记得几岁时从运河乘船到济宁,她还记得济宁西有一个叫八里庙的地方,那时候也是运河的码头,她跟着曾经去过那里。广晴姨每每拉起济宁州,都是眉飞色舞,毕竟她读了三年书,比读了两年书的我老娘,也算是个文化人,拉起来也是唾沫星子乱飞。
那时,鱼邑到济宁,只有走水路,只能乘船,从苏鲁边河沿,边庄村东的码头上船,到微山湖,沿京杭运河穿过南阳街,穿过南阳湖,才能到济宁城里。
南阳湖畔,柳条轻摇,似是春风的细指轻弹着一曲柔情。湖水如镜,倒映着斑驳的石桥和飘渺的乌篷船,小桥流水间,传来阵阵婉约的小调,悠扬入云。正是春日,南阳湖烟雨蒙蒙,如水墨画般渲染着天际。青石板路上,蓑衣下的人们脚步匆匆,衣衫渐湿,却也不失一份从容,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长廊与亭台之间。湖面上,小船划过,搅动了一池春水,涟漪荡漾。
烟雨微茫之中,曲径通幽之处,别有洞天。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南阳湖的春天,无需过多的笔墨,便已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心醉神迷。
虽是战乱,南阳岛、南阳湖的平静却在我老娘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好在风平浪静一路顺风,我姥姥和我老娘坐了一天一夜的船到了济宁,我老娘第一次见了吹不灭的电灯。
一家人见面,热热闹闹,我姥爷听了我姥姥的话,沉吟许久,说:不管好孬,吃饱饭也好,饿肚子也好,全家人都要在一起。来济宁也几个月了,这里也是打仗不断,也是赶上年景不好,济宁这边的饭店生意也不咋的,街上的人肚皮都饿得贴着后脊梁了,谁还下饭店啊。咱不在济宁州了,咱回家再说,全家人饿肚子也得在一起。
收拾妥当,我姥爷带着几口人就回了人和村。
地里已经没有啥能吃的了,能吃的野菜早已吃完,该挖的野菜根挖了,该捋的树叶捋了,该扒的树皮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