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忆往昔(十八)(1/6)
“第二天,丸子仍然是要上工去的,学生依然要过来请教学业,于是送别夫人后,我也安心教育学生。待得午后,布置好了作习,就带着杨彦之到木工房去了。上午就把匕交给明宇了,曾问他是否有把握把柄部的包皮去掉而不伤内里。明宇说可能包镶不易,但要做到无损破坏,却是很容易的。明宇说话办事还是让人放心的,只建设困难,毁坏易,让人心生不少感慨。偌大的盛世园林,用了十数年的建设,美轮美奂的,只破坏起来只需一场兵灾大火,要不了三两天的功夫,就只剩下断垣残壁的满目疮痍。杨彦之过来的时候,手里还带来一沓龟甲拓片和小篆铭文拓片,一同看明宇动手把包皮去掉。明宇去的很小心,其实他上午时也是研究了过的,找到了不少的空实交接,也把空处标了出来,这也方便下午的操作。之所以等到现在,也是怕出了差错,有人在一旁看着,有些提点意见也是便于把事情做好。明宇先用火烤或者浸泡等等的方法,慢慢把匕的各处细节都清理得很干净,然后再用工具或轻挑或撕扯或轻击那包皮,先从接缝出着手,一点一点,慢慢的就使得整只匕渐渐露出了全貌。柄端的穿物孔也是很显眼的,和杨彦之料想得一样,只早先被包镶着,不得见。然后要看的自然是铭文,其它的后说,只去掉蒙皮之后,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原因吧,铭文也沾满了锈迹,小心去除之后,字迹不是太清晰,依然还是选择使用拓片的方式从柄部把铭文拓出,一连拓了三次。杨彦之把自己拿来的拓片选出自己心仪的字后,依次展开,只把新拓出的放在中间,仔细观摩。看上去,三个字的差别还是有些明显的,只是形体架构上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从第一张直接跳到第三张,和从第一张往第二张吗,再往第三张,这个看法次序来的两种不同观摩方式看,明显可以感觉到第二张有一定的承前启后的关系。我和杨彦之也都有些拿不准,或许一个根本不识得我们更早期文字的第三者,他的感官可能更加贴近一些,万一我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对明宇讲,让他看看这三个字,是不是有近似或者一脉相承的感觉?另外按顺序看,是不是每一个都更接近,而跳开看时,那种感觉就要差一些?明宇听不懂这些话里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字面上的意思是懂的,他也是反复观看,左右对比,因为要说的也是一种感觉,可能每个人的感觉也会有不同。只是过了一会儿后,明宇还是点了点头,我和杨彦之顿时大喜,就我们这民间鉴宝专家而言,这回可真就是无意间捡到宝了。明宇不晓得我们兴奋个什么劲儿的,满脸的奇怪。欣喜劲儿过后,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