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皇宫蹴鞠(求首订)(6/15)
适了?”
韩瑷道:“朝廷每年官员空缺有限,倘若中举人数过多,将有一部分人难以通过诠选,去地方任职。长此以往,等候诠选的官员越积越多,难以安置。”
李治朝刘仁轨道:“如今官职空缺很少吗?”
刘仁轨道:“回陛下,最近一个月,有很多官员被弹劾问罪,罢官去职,朝中空缺并不少。”
韩瑷急道:“那只是今年特殊情况,明年未必就有那么多官员受到弹劾,不可持久。”
李义府笑道:“不如把入流的门槛提高一些,如此,就能多空出一些官位了。”
朝中官员一共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是门荫入仕,数量最多。第二种通过科举。第三种,由地方官员举荐,接替自己。
最后一种,则是从流外官,升为有品官。
流外官又被称为大吏,比如各司衙门的文吏和胥吏,分为六等,待遇很低,工作量却极高。
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一步一步往上熬,最后熬到有品官,也算光宗耀祖了。
在秦汉初期,官吏不分家,吏员升官,非常容易,到了隋唐,则出现明确界限。
宋明两朝,更是轻贱这些胥吏,不准他们后代参加科举,导致他们没有盼头,只能盘剥百姓,积累财富。
李义府这个提议,无疑是损害这些流外官的利益。
他说这话很讨巧,既迎合皇帝提高科举名额的目的,同时,也不损害官员集团的利益。
然而这种改变,将极大损害中层吏员的利益。
他们向下反馈,吃亏的也只有底层百姓。
李治一言不发,扫了李义府一眼。
李义府心中一惊,知道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赶忙补救:“既是如此,不如提高‘荫补’标准。”
此话一出,又惹得官员集团不高兴了,顿时有好几名官员出面反对。
这些人全都是五品官。
他们恰好卡在“荫补”门槛,倘若提高标准,直接损害的就是他们利益。
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皆得荫补,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
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
至于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则是间接福利,家中子弟可去“六学”读书,成为生员,直接参加科举,免去乡试。
李治见那几个五品官员,竟然都脸红脖子粗,跟李义府这个宰相,在甘露殿争了起来。
由此可见,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退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