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皇宫蹴鞠(求首订)(4/15)
手,朝中书省方向去了。
每次常朝之后,宰相们还要在政事堂再开一次会。
李义府来到政事堂时,其他宰相们几乎都已先到了。
因为长孙无忌和李勣都只参加朔望朝,政事堂议事时,便只剩六人。
分别是:于志宁、崔敦礼、来济、韩瑷、刘仁轨和他。
六人分左右而坐,于志宁和崔敦礼坐在上手两位,李义府和刘仁轨坐在最后两位。
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中书舍人、给事郎等人,虽无发言权,也能参加会议,陪站殿堂。
刚才朝议的事,不必再议,只由来济重复一遍,好让中书舍人记下,待会直接草拟诰书。
只有刚才朝会上没有讨论的几件小事,需众宰相重新商议一下。第2/2页)
韩瑷道:“可降低到六题,乙第人数必定大幅增加,也不合适!”
李治凛然道:“怎么不合适了?”
韩瑷道:“朝廷每年官员空缺有限,倘若中举人数过多,将有一部分人难以通过诠选,去地方任职。长此以往,等候诠选的官员越积越多,难以安置。”
李治朝刘仁轨道:“如今官职空缺很少吗?”
刘仁轨道:“回陛下,最近一个月,有很多官员被弹劾问罪,罢官去职,朝中空缺并不少。”
韩瑷急道:“那只是今年特殊情况,明年未必就有那么多官员受到弹劾,不可持久。”
李义府笑道:“不如把入流的门槛提高一些,如此,就能多空出一些官位了。”
朝中官员一共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是门荫入仕,数量最多。第二种通过科举。第三种,由地方官员举荐,接替自己。
最后一种,则是从流外官,升为有品官。
流外官又被称为大吏,比如各司衙门的文吏和胥吏,分为六等,待遇很低,工作量却极高。
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一步一步往上熬,最后熬到有品官,也算光宗耀祖了。
在秦汉初期,官吏不分家,吏员升官,非常容易,到了隋唐,则出现明确界限。
宋明两朝,更是轻贱这些胥吏,不准他们后代参加科举,导致他们没有盼头,只能盘剥百姓,积累财富。
李义府这个提议,无疑是损害这些流外官的利益。
他说这话很讨巧,既迎合皇帝提高科举名额的目的,同时,也不损害官员集团的利益。
然而这种改变,将极大损害中层吏员的利益。
他们向下反馈,吃亏的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