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北影厂和未来的大明星江衫(1/4)
第二天,胡为民起了个大早。
他昨天睡得晚,还好仗着年轻,身体好,即使睡眠不充足,一觉醒来依旧精力充沛。
此时的他精神亢奋,草草洗漱一番,吃过早饭便坐车向着北影厂而去。
面对北影厂,再怎么慎重也不为过。
因为提起中國电影,北影厂是必然会被反复提及的存在。
北影厂的厂址位于首都外,自从建厂以后,北影厂拍摄了大量经典电影。
早期北影厂产量不多,可在其鼎盛时期,电影年产量高达十四部。除了电影外,北影厂也会拍摄戏曲片和纪录片。
到了99年,北影厂更是和国内八家电影企事业单位一起组建了中影集团。
可以说,北影厂见证了中國电影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中國电影从低谷到辉煌,再到低谷又重回鼎盛的历史时刻。
北影厂有这样独特的历史地位,自然离不开优秀电影人的努力。
如谢铁丽、谢天、陈方钱、陈怀凯等国内优秀导演,刘小庆、李秀明、张金玲等优秀演员。
当然,其中更少不了厂长王阳这个定海神针,以及上千普通演员和幕后工作者的辛劳付出。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有了北影厂的赫赫威名。
随着公共汽车的疾驰,马路两旁的高楼建筑渐渐变得稀少,反而显得有几分荒凉气象。
实际上,这和北影厂的位置有关。
曾经,北影厂的厂址在小关山,此地地势低洼,经领导批示,于七十年代初改建在北太平庄,也就是如今的北三环中路厂区。
不过随着汽车到了海淀区,人流渐渐变得多了起来。
这是因为海淀区高校云集,加上毗邻故宫,多了几分热闹景象。
等胡为民到了北影厂正门前,大门上方被安放了一条飘带,飘带两端分置几面红旗,飘带弧顶安放了工农兵雕像。
看到那熟悉的大门和厂标,凭空多了几分熟悉感。
上辈子,胡为民来过北影厂。
那个时候,北影厂的制片职能已被剥离,成了燕京的小众景区。
胡为民在门卫室登记后,没等太久,就见到了脚步匆匆的谢铁丽。
“谢导。”
“小胡,让你久等了。”
谢铁丽一边领胡为民进厂,一边温言抚慰道。
胡为民微笑着说:“我也才刚到没多久。”
“我们北影厂面积不小,我先带你转一圈,免得日后在厂里迷路。”提起新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