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刀长矛的大清朝?(1/2)
实际上与玻璃去除气泡,就是“搅拌”俩字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这一时代东西方铸炮时用的泥范,改为铁范,泥与铁的材料相性不同。
再加个空心注水,金属预冷则缩,而不是开裂!
就这两点,就能造出前装炮时代最强的火炮,用到一战还能用。
都是基础材料科学,只不过目前尚没有这种系统性的实验配比基础材料科学!
铁范铸炮工艺就是鸦片战争第二年由中国发明的,又过了三十年欧洲才掌握了这一技术。
由于铜在中国就是货币,造不起全铜炮,从而逼迫中国催生出了这一技术。就是把宋朝铁范制造农具的方法,移植到了铸炮上,谁知道反而最吊,直接淘汰了拿破仑铜炮。
此时的欧洲,18磅舰用重炮,铸一百门合格仅二三十门,这就是《火攻挈要》中记载的“大铳铸十铳能得二,三可用者,可称高手”,废品率七八成。
口径越大的重炮越难造,战列舰32磅的重炮,平均铸100门合格1门,而那1门重炮的造价却是100门的总和。
利玛窦,汤若望与南怀仁,欧洲此时的传教士,最受东方看中的就是铸炮,其次才是星相历法。
可是,实际上最早解决重炮炮膛老炸,废品率太高这个问题的,是明朝叛将与关外清的工匠。
明朝中晚期才接触重型舰炮,开始山寨用的是脆性白口生铁,用这种材料铸一百门一门合格的都没有,一炸全裂。
明朝唯一铸成的一门“神威大将军”炮,威力小于从葡萄人手中购入的18磅红衣大炮,尚不如关外清军第一代山寨红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
明朝威力最大的一门炮“定辽大将军”炮,还是吴三桂捐铸的,而更大威力的炮,是关外清军铸的清版“神威大将军”。
后金与清本来就重视大炮,天聪5年关外的清就利用掠夺的工匠发展出了失蜡法铸钢炮。此时距清军获得红夷大炮,
仅1年时间,一年就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铸炮工艺。
加上登莱之乱后孔有德渡海投清,裹挟来的滞留登莱的铸炮工匠,汉人与葡萄牙人都有,又很快改良出了工艺超越欧洲的第三代红衣大炮。
清军在铸炮工艺上,发展出了铁体铜芯法,铸出了口径更大,身管更长,废品率更低的重炮。
尚在关外的清,铸炮工艺就已经超越了欧洲。
在其后的明清松山之战中,洪承畴携八总兵及副将以下官员二百余名,步骑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