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这小子/老头对我有意思(下)(2/4)
家了。诸生可有问题,来询问老夫?”
这便是要做课后检验了。
看似是让问问题。
实则呢,你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就能暴露出你是否听懂,又听懂了多少。
有问题代表有地方不懂。
没问题相当于从头到尾一点没听明白,问都不知道该如何问。
先前笑的最欢的裴坚等人,此时一个个缩起脖颈,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生怕被点名!
吴夫子气的脸色发黑,发出一声重重的咳嗽,威胁的意味非常明显。
大概翻译一下就是:今日你们要是连一个像样的问题都问不出来,且看老夫回头怎么收拾你们!
众学子神情发苦。
接着,大家一个、两个、三个,纷纷不约而同看向了崔岘,目光隐含期待、乞求。
崔岘兄,靠你了啊!
见大家都看向崔岘,于是,东莱先生的目光,自然也顺势落在了崔岘身上,眼含鼓励。
崔岘不负众望,笑着站起来。
他先是朝着东莱先生鞠躬。
而后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拿起课桌上的《龙文鞭影》随手一翻,笑着看向东莱先生,问道:“先生,学生读《龙文鞭影》,有一疑惑请教。”
“邺侯插架,刘向校书。”
“若以此题作八股文,破题之时,应侧重藏书之广,亦或侧重校书之精?”
听到岘弟问出了问题,裴坚心中松了口气。
而后,他偷偷瞥了一眼崔岘手中的《龙文鞭影》,神情微愣。
因为岘弟翻开的那一页,并无‘邺侯插架,刘向校书’的内容啊。
其余学子们毫无察觉,只单纯佩服崔岘,这样复杂的课程只听一遍,就能跟上先生的思路。
却不知。
在教室后方的吴清澜夫子,听到这个问题后,愣住了。
因为这牵扯到两个典故。
其一:有个叫做邺侯的人,家中藏书万卷,后人用来比喻知识积累渊博。
其二:有个叫做刘向的人,校勘宫廷藏书,编《七略》,后人用来比喻对知识的整理、甄别。
两个典故放在一起,意思便是:藏书需要人来整理,学问也需要人来传承。
藏为根基。
校为延续。
学生如邺侯,虽有知识,却苦于无梳理办法。
老师如刘向,整理知识,以作传道受业解惑。
好家伙!
崔岘难道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