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给自己安心、顾廷烨拒绝(1/3)
皇帝不是傻子。
特别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那更是个顶个的人间英豪。
而大周的开国皇帝,当初除了定下“扬文抑武”的文武基调,同时也定了另外一条历任皇帝未曾改制的规矩——军中将领须得轮换。
难道是他们不知道将领越是熟悉自己的军队,那么军队的战斗力越强的道理吗?
并不,而且恰恰相反,他们最是清楚其中的道理。
不过由于前朝之事,以及自己起家的前车之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因此,大周皇帝害怕自己当年的创业史被人效仿,于是才有了轮换将军的国策。
并且还更进一步。
把将领掌控军队的权利三分,调兵权、握兵权、统兵权各不同属。
枢密院执掌兵籍、虎符,拥有调兵权。
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管军队,拥有统兵权。
率臣(由战时皇帝指派)主兵柄,手里是最关键的作战指挥权。
此举无异于是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周虽然军队数量多,但战力积弱,冗兵坐食,只有少数军队是可用强军。
不过在皇帝看来,这一点“小小的弊端”,与可能丢失皇位的威胁相比,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种种因素结合之下。
因此,在杨文远看来,此次西南平叛,没有人是比杨宇卿更好的领兵人选了。
支持“不立储”的决议,同时还是统领西军数年之久的都指挥使。
亲领西军,肯定具备相当强的战力。
而且事成之后,还能顺理成章的让他轮换军队。
不光如此,若是官家心中忧虑杨家权势过甚,会给未来刚刚继位的皇帝留下一个尾大不掉的烂摊子,那也可以趁此平乱之功,将杨宇卿升官,外调边疆,影响不了朝堂局势。
亦或是借机扒了杨宇卿的军权,明升暗降,把他升入内阁,奉上阁老尊位。
手里没了兵权,又是武将出身,那在内阁内也是排在末位,不担心会有碍新君威仪。
从得知西南叛乱的那一刻,杨文远的心中便思虑了许多。
他不知道官家会不会如自己想的这么多,但应当只多不少。
况且就算官家想不到,那些人老成精的阁老们也会想到。
阁老们虽然对立储之事作壁上观,但政治敏锐可是一点不差,不会放过这个削弱武勋势力的好机会。
他们明白官家偏宠杨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