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俞大猷,周楚的考校(2/5)
俞大猷想来,剿倭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甚至自己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完成。
俞大猷对自己的武力和兵法很有自信,但对江南的那些士绅,以及朝中衮衮诸公,没有任何信心。
这位周大人却像是庖丁解牛一般,先是在江南,将那些官员士绅解决了,解决了这些人,倭寇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随着对周楚的了解越深,俞大猷对这位定国公愈发敬佩,恨不得一睹周大人的风采。
得知皇家军事学院建立,任教的是周楚之后,俞大猷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启程来到了京城,哪怕以一个学子的身份进入军事学院,能跟在周大人身边学习兵法,对俞大猷而言,也比在泉州府混吃等死强得多。
真正见到周楚的时候,俞大猷还是被周大人的风采折服了,这位周大人要比俞大猷料想的要年轻,虽然年轻,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着威严。
这种威严是俞大猷未曾见过的,和俞大猷曾经见过的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装腔拿调不同,眼前的周大人的威严,似乎是无意之间散发出来的,似乎是多年身居高位养成的。
对于周楚的选拔方式,俞大猷十分赞同,军事学院选拔学员,和选兵其实差不多,当然,也有些差距,选兵只要看个人素质就行了,但军事学院看的更多,还要看对兵法的认知和这方面的天赋。
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楚的。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也足够了解一个人了。
对于那两个质疑周楚的学子,俞大猷冷笑不已,心想周大人没有杀了他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俞大猷很清楚,领兵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妇人之仁,正所谓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军队的执行力很重要。
周楚听着那两个被打板子的学子凄惨的叫声,看向了一旁的管事太监。
太监顿时会意,急忙将手中的册子递给了周楚。
“周大人,这是这些学子的名单。”
周楚接过册子,打开看了看,很快就盯着其中一个名字挪不开眼睛了。
俞大猷。
作为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各有千秋。
戚继光强在练兵和特种作战,以极其夸张的战损比闻名于世,俞大猷则是另一个极端,俞大猷对于兵法军阵的领悟,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特别是对常山蛇阵的领悟和运用,简直能用出花来。
俞大猷最强的地方在于他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如果给戚继光和俞大猷各数千兵马,俞大猷绝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