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顿悟(2/5)
颇为不凡了。
这位学子本人能得中榜眼,也不是沾了祖父和曾祖母的光,他本人确有些本事,据说他在国子监平常的大考小考中,通常名列前茅,此番高中,也不出众人预料。
再说探花,乃是泰州颇有名望的一位大儒的关门弟子。据说其出身善贾之家,然因为已经是家中第四代,倒不耽搁科考。大儒门下弟子数十,本人又年已老迈,早几年已经对外说过不再收徒,熟料一次外出马车半路损毁,多亏遇到这位关门弟子的父母正好路过,才避免露宿荒野。而与这小儿言谈间,大儒又发现此子性情机敏,虽只是少少读了两本书,却颇有见地,实乃读书的良才。
大儒爱才心切,又有心报答路人的援手之恩,便决定收此子为关门弟子,这也就是今科的探花。而探花又素来是三甲中的颜值担当,可想而知这位探花的容貌何等秀美。
可以说,这次科举的前三甲真是刷新了以往的多项纪录,不仅三甲的年岁都不超过三旬,且都相貌不俗,家业丰厚,背景颇深。若非陛下膝下没有适龄的公主,否则真就要择一人召为驸马了。
宿迁说起此事,当真侃侃而谈,兴奋无比。
显而易见,此番殿试他也算不虚此行。
而徐二郎现在却不由的想,状元乃江南文人。宋家虽然不出仕,可从肇阳书院出来的学生肯定有在朝为官的。又因为肇阳书院开设的年份太过久远,那么中榜的学生应该很多,相对应的,出自肇阳书院的官员也应该很多。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最容易抱团,所以这些官员应该都隶属于一个团体。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官员出了头,肯定感恩“母校”,对于宋明乾这个“小师弟”能够中状元,肯定在欣慰的同时,也与有荣焉,也会打从心底里,将宋明乾认定是自己这一派的人。
当然,这也不是徐二郎想说的重点。
重点实则是,徐二郎记得早先看过一本书,记载的乃是一世家权贵门生无数,几乎半个朝廷都是他的人手,人称“董半朝”。既然这权贵可以有这么大能量,那么开设书院的宋家为何不可?
而据他所知,这些出自肇阳书院的官员大多自称“清流”,而“清派”确实在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榜眼出身的那位学子,既是权贵,也勉强算是宗室;探花虽则出身商贾,却是大儒的关门弟子,他代表的又是另一股势力。
把这些都一一摆在台面上:江南清流文人,京都权贵宗室,以及影响力颇大的世外高人……这何尝不是陛下又一个“雨露均沾”,何尝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