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证明(求推荐)(2/3)
条关于梅森素数的猜想自1992年被提出,至今还是未被证明或反证,已经成了著名的数学难题,困扰了整个数学界二十多年。
且是那么简单的。
关于梅森素数的分布研究,英国数学家香克斯、法国数学家托洛塔、德国数学家伯利哈特、印度数学家拉曼纽杨和美国数学家吉里斯等曾分别提出过猜测,但他们的猜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近似表达式提出,而它们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均难如人意。
唯有周氏猜测是以精确表达式提出,而且颇具数学美。
国际上以中国姓氏命名的猜想和定理并不多,周氏猜想如果能被证明,数学的殿堂中将又多出中国人的一席之位。
这是为国争光、为民族长脸的大好事。
是能名垂青史的。
至于证明出周氏猜想,推动梅森素数研究的进步,究竟有什么用?
好像也没什么用。
梅森素数的研究从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计算机未发明之前,纯手工计算,欧拉曾经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心算证明了2147483647是一个素数。这是人们找到的第8个梅森素数,它共有10位数。
这个计算量……
正常人感觉一脸懵逼吧!
(?_?)……
当然,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在寻找素数上有了精确的计算公式,后来更是将寻宝的工作交给了计算机,如今有了超算,但想要发现梅森素数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学界一共发现的梅森素数,也还在两位数范围内,没有过50个。
至于这梅森素数有什么用?
rsa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算一个,每次网购都得感谢隐藏在密码里拆解不开的大素数。检验计算机性能算一个,大素数可用来检测系统漏洞。
数学的意义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些数字谜团的意义,也许就像登山者会说的,因为山在那里。
她就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去攀登,去看那巅峰上无人踏足却无限美丽的风景。
一些现在看来颇为玄妙、深奥的数学理论,可能在自然界中对应着某种事物,有潜在应用性,只是我们还不知道。
当年毕达哥拉斯曾发现琴弦和声与弦长之间的数学关系,在那之前,调音师还只凭直觉和经验,随后,西方音乐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动听的“和弦”。
在探究“黎曼素数猜想”时,数学家希尔伯特和波利亚对上了物理体系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