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 核工程状况(1/23)
人类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颇为漫长,意识到放射性元素能够用于裂变武器的过程同样漫长。
如果单纯从理论层面出发,完成相应的实验和研究并意识到原子能武器的可能性,肯定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大明乃至现在这个世界上,相关的理论研究都还不完善,只是在朱简烜的指引下进了个门。
但这不妨碍朱简烜带着工匠们直接上手,把相关的成品直接做出来。
朱简烜是个穿越者,本来就知道原子能武器是可以实现的,还知道大概的原理和方向。
知道某项东西是可以实现的,就是穿越者的最大仰仗。
那么朱简烜就可以走经验科学的逻辑,直接动手做东西的同时完成理论总结。
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科技革命及以前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经验科学的路线上走出来的。
那时候的科学原理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就是人先摸索着去做,确认怎么做可以成功,在成功的过程中总结规律,
再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后续的动作,确保后续动作的成功率。
近现代科学的最重要的标志性的特性,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化精确表达”。
比如说,古人就已经观察到不同颜色的火焰产生的热度不同,知道他们能形成不同的灼烧效果。
而近代科学要做对火焰的温度做量化,具体到多少的刻度的时候颜色会变化,灼烧的物品会发生什么变化。
古典经验科学是定性分析,知道发生了什么,现代科学要做定量分析,做具体完整的细节复原。
最后再将整个过程的变化抽象化,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公式和描述去说明变化条件。
但并不是说,经验科学在现代科学中就没有用了,它仍然是科学的基础。
如果连方向都没有办法确定,度量就根本无从谈起了,自然也没有办法做抽象化描述。
就算是到了新世纪,搞飞行动力研究的人,仍然要依赖风洞试验。
就是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分析什么设计更合理。
超算模拟核试验的前提,也是已经获得了具体的核爆数据,然后才能用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去分析。
如果没有基础数据,或者凭空脑补数据,那模拟结果也没有意义。
理论科学肇始于经验科学,不断地深入发展出了各种新技术,甚至让人感觉宛如神迹的抽象化的技术。
但是,在一个“方向”下的量的研究是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