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零章 工业与市场与运河(2/23)
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作用,这样能用尽可能快的速度,积累出足够多的有消费能力的城市人口。
规模足够大的稳定的消费人口,是良好市场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消费人口,工厂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倒闭关门,整个产业也无法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早期工业国家,在自行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基本都不怎么在意市场建设,不怎么在意消费人口的积累。
他们都是利用现有的市场,现有的消费人口,本土有市场和用户,就在本土销售,本土没有市场就往外卖。
全世界哪儿有人,就把产品往哪儿卖,他们基本都只考虑收割现有市场,而没有去考虑过建设市场。
早期工业产品也非常简单,基本就是最为廉价的纺织品,就算是农业社会也会有相应的需求。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早期工业国家而言,全世界的既有市场多的是,无外乎是否容易打开而已。
对于大明而言,这个世界已经基本没有外国了,市场就在大明自己已经足够广阔的天朝范围内。
关键是,大明的工业发展和升级速度太快了,产品与原生农业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要卖汽车,就要有相对平整的硬化路面,还要把加油站铺到主要的城市中。
同时还要求有一部分人,有足够的钱和时间以及能力,去了解和学习驾驶汽车的技术。
对于一个在山沟里种田的老农民而言,这种东西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如果没有专门的培养和引导,没有水平足够的市民阶层,汽车就算是造出来也卖不出去。
各种电器也是同样的逻辑,电线都没有的地方当然卖不出去。
学不会用电器的人也不会买。
所以在工业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搞市场建设,培养消费人口。
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向前逐步推进,逐步从农业时代逐步过渡到工业时代。
在朱简烜的拉扯引导下,大明的很多产业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民间厂商再次发展繁荣起来了。
而且这次繁荣不同于第一次工业建设,不再是依靠战争和拓荒需求揠苗助长了,而是逐步进入良性的自我发展阶段。
朱简烜北伐之前的大明民间厂商,朝廷的需求断绝就会直接成片的倒闭。
现在已经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了。
这一批新生代的民间厂商的主要用户,就是追求廉价和个性化的市民阶层,这些市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