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巴西和拉普拉塔(5/24)
地区最南端的海岸线,在当地沿海的小型河口上岸。
巴西地区的地形比较特殊,巴西高原最高的地方非常靠近海岸线,反而是越往内陆地势越低矮。
圣保罗所在的区域,距离海岸线只有五六十公里,但是海拔却超过八百米。
而且海拔的升高,主要集中在几公里的距离上,最极端的地方,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内海拔升高了六百米。
落差如此巨大而陡峭的高原边沿,看上去就像是一堵巨大的墙,堵在了巴西海岸线的内侧,让内陆与海岸的交通非常困难。
(圣保罗附近的三维卫星地图。)
这种奇特的地形被称为巴西地盾,地盾上下两侧的交通问题,在二十一世纪都是个大麻烦。
只能在悬崖侧面横着倾斜向上爬坡。
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没有办法迅速向高原上输送人口。
巴西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区域,地盾的落差幅度明显要小一些,坡度平缓一些。
再加上朱简烜接下来的目标,是南方的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区,也就是后世阿根廷的核心地区。
所以大明在南美的早期移民首先往最南端送。
在当地稳住脚跟之后,还要继续往拉普拉塔总督区以南送,建立更多的屯田开拓区。
(拉普拉塔总督区区划。)
此时的拉普拉塔总督区的东部,基本上是围绕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展起来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区域,就已经属于当地土著(马普切人)所有了。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战斗力并不强,马普切人在土著中又格外善战,西班牙人没有办法武力征服马普切人。
最终在1641年与马普切人签订“基林条约”,承认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的土地属于马普切人。
在原有的历史上,直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之后,阿根廷和智利开始了“南进运动”,才彻底征服了这片区域的马普切人。
南美洲最南端,传说中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恶劣到不适宜人类生存。
但巴塔哥尼亚高原以北,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这片区域仍然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属于潘帕斯草原的范围。
当地气候与北美五大湖南部的大平原类似。
年降水量在五百到一千毫米之间,近似于大明的淮河流域到华北平原之间。
这片区域目前属于当地土著所有。
西班牙人在一百多年前没有能力,现在也没有动力去征服这些土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