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从电报到电话(4/6)
不到哪儿去。
因为符号本来就应该简单直观,而汉字是一种高信息量文字。
汉字当运算符号,会出现“信息量冗余”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而拉丁字母本身没有意思,组合成单词才有意思。
汉字天然适合用来描述状况,拉丁字母天然适合当符号。
崇祯从未学过拉丁文,但是仍然用拉丁字母当拼音和运算符号,是符合客观的拿来主义的。
朱简烜带着工匠和学生们,现场明确了新时代的十六进制标准方案。
而后带着学生们现场继续发散思维,找到了十六进制在当前电报方案中的合理用法。
首先用三位十六进制数,形成4096个编码,容纳相应数量的汉字和符号。
排除常用字中的含义高度近似的,拟定一份常规电报用字范围。
要求未来发常规电报的时候,只能使用这个字表上的汉字,提高总体的电报收发效率。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字表,同时保留含义重复的常用字,制定一份八千个汉字的标准字表,作为军队和朝廷使用的字表。
最后用完整的四位十六进制数,总共65536个编码,制作能够容纳绝大多数汉字的总表。
这个按照标准筛选合适汉字的工作,不需要现场的工匠和学生们去做。
朱简烜写了一份命令,让卫兵送去给随行的礼部官员,让他们完成者三个级别的汉字码表。
这些人是专业人员,对他们而言是手到擒来的分内之事。
朱简烜不需要告诉他们是用在电报上的,只需要给出筛选标准就能干活了。
等他们完成了基本的筛选工作,再让工匠们按照电报收发的原理,稍微修缮整理就能用了。
等到几十上百年以后,等到电子计算机问世的时候,这三个字表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机用字表。
因为早期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算空间非常有限,不可能一股脑儿把需要的汉字都塞进去。
肯定也要和现在控制电报用字范围一样,一步一步的增加计算机字表的范围。
朱简烜把工作吩咐下去之后,继续带着工匠和弟子们检查和验收新发明的简易电报机。
现在这种课堂作业形式的验收,只要求他们实现基本功能就行了。
等到了美洲的时候,朱简烜要去处理美国的事务,会让工匠们在地面上设计制作实用化的成品。
基本电报机的验证完成后,朱简烜就开始新一轮的课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