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赠甲 第二更(1/3)
县衙。
李平安翻看着李林收集而来的合阳县田产、丁户以及往年税收数据,脸色越发阴沉。
盛和元年,既十年前,也就是灵武帝登基之初,合阳县上报户部的田产数为十三万亩耕田,然至盛和五年,上报户部的田产,便只有八万亩。
最后到的盛和九年,也就是去年时,上报户部的田产数目,竟只剩不到万亩。
但李平安分明记得,自己自来时所见官道两侧,皆是阡陌纵横,鲜有荒芜、荒废之土地。
然平州自是边境之地,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自然不在少数,可剩余“消失”的土地,依旧让人瞠目结舌。
而另一份数据,则似乎可以佐证那些“消失”的土地究竟去了哪里。
盛和元年,合阳县境内拥有的屯堡数量为七座。但到了盛和八年,合阳县境内屯堡的数量却已然多达三十一座。
屯堡者,自永辛十七年始起,至今已兴六十余载。原是苍水南北,梁、赵两国边境地带的地主为免受战乱波及,而自发营造的宅院式堡垒。
屯堡内不但贮藏大量物资,还豢养大量私兵。
然筑屯堡所需费用甚巨,非一般地主可担负起的
所但凡能筑起屯堡者,皆是富甲一方的地主豪强。
也就是说,从盛和元年,至盛和八年,仅仅合阳县一地,便多出了二十四个富甲一方的地主豪强。
而这些地主豪强,少则据拥土地数百亩,多则上千甚至数千亩,所豢养的私兵,亦从十几至上百,乃至几百上千不等。
土地消失于册,便不用再缴纳赋税,这也就很好都解释了,为何合阳县的土地会“消失”得越来越多了。
而今,合阳县剩余的万余亩在册土地,要么是经常因苍水决堤而被淹没之地,要么便是深入北赵实际控制线太近,而屡遭袭扰之地。
这些土地,那些地主豪强们是看不上的。
然这还仅仅只是土地问题,合阳县的人口问题实则更加严重。
按照盛和元年的数据,合阳县总计登记在册人口为六千三百一十二户,三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人。
但至盛和九年,合阳县仍登记在册人口,就只剩下了一千零四十九户,五千零七十二人。
八年时间,足足两万八千多人“消失”在了户部的花名册上。
他们去哪儿了?
而另一份数据,左右似乎可以说清这些人口的去向。
盛和元年三月,合阳县内六千三百余户共于官府处采买食盐三千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