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掀起训诂学风潮(2/4)
如何做训诂之研究,笔者以为其效果比之从名师而游二三载亦丝毫不差也
笔者读书之后便以书中以形求义之法去解楚辞,真发现其中一二难解之字全然可以用形意法解得,现作求解方法如下
笔者告此研究结论于海门先生周公汝登,竟得大赞,且邀入南京阳明祠相晤,笔者不过一举子,屡试不第,得此机缘实乃荣幸,若无训诂学之助,庶几无可能
综上可知,训诂学方法论乃是如今求学不得者做研究之捷径。学习此书,便是资质平平者也可入门考据之学,甚而有若干发现,青史留名,亦未可知也”
陈元藻是吃过苦受过罪的读书人,太了解穷苦文人的想法了。周汝登说的那些什么儒家学派之间的思想斗争固然深刻,但是离大多数考举人都有困难的读书人太远,而这些读书人才是真正的理学根基。
无论周汝登再怎么想改革儒学,只要四书五经还是科举的要求范本,那么理学就不会倒。想要把王文龙的思想传入这些人心中,用传教方法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因势利导。
要让更多人去看训诂学方法论,与其讨论学术理论,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这本书就是工具书,读了就能找到工作读了就能挣钱
不少底层文人看到陈元藻的文章之后还真专门去买了训诂学方法论来研究。
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什么攻击程朱理学,而是有训诂学功底的书生自然会有不少高门大户愿意找他们当卿客幕僚,这书若能教会他们做训诂,是真能解决工作问题。
而发陈元藻文章的报纸也是一份面向穷苦文人的小报,售价都比其他报纸要便宜十文钱,陈元藻的文章十分符合他们的调性,刊登之后果真反响不错。
陈元藻因此也得到了稿费,王文龙更是因此书籍多了近百部的销量,大家都开心。
对王文龙训诂学方法论的传播起到更大推动力的则是东林大佬丁元荐的评论
“此书真正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之观念,训诂学从此真成一家也。王建阳此书可谓石破天惊,此道可谓高屋建瓴,此人亦是胆识过人、慧眼独具,开宗立派之大名传扬不在今日,而将千古也”
作为考据学的研究者,丁元荐一年前看到尚书古文疏证和文字断代学讲义就已到处去推荐,但那两本书都还只是讲考据学的一个方面,甚至其中使用的一些理论放到后世都已经颇为陈旧。
而训诂学方法论则直接是一本后世大学里都在使用的教科书,
这部书突然出现在丁元荐面前,几乎就相当于在古人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