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文献断代学(2/3)
史文献可以有这样的研究态度。
王文龙道“以往人研究古籍、古物,往往采取证经补史的态度,看见什么古书古物,往往就拿着已有的历史记载与之对照,却不顾修史之人也不可能记录下所有当时历史事件,此时强行将所发现之物与历史对照,往往就会出现种种啼笑皆非的错处。”
“这种错处便是圣人也难免会犯,如史记言骨节专车之事,圣人以为此乃防风氏之骨,然而实地去过会稽山查看便能知晓,此地所产大骨实乃兽骨,非人骨也。”
“我们研究一历史流传文献,可以看出当事人的写作习惯、口语习惯、音韵习俗、地名人物、礼仪风俗,这些皆不是史书记载能够得知,于是可知,研究古代之史料能得到的内容多半会比看史书更多。”
“既然如此,研究古代文献便不该在使用证经补史之方法,而是考古写史,通过种种分析才可以去了解古人写作文献之本心,当时情况之本源。”
“就从古文尚书说起,古文尚书禹贡所注解的地名以及状况都在汉武帝时代以后,这便能够说明此书多半是汉武帝时代以后才加以补入的,但这之后难道就没有可研究的了吗
非也。
我考察出问题的地名,发现其中三个地名又是东汉王莽改制之前所用,这三个到了东汉以后并未改回,另外两个则是王莽所改,便又可猜测此文至少经过两次补充,一次在汉武帝之后,王莽之前,一次在东汉之后魏晋以前,那么两次改动之人是什么想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区别”
王文龙早就列好了讲稿,此时一口气开始讲,便流利的说了大半个时辰,台下的学生听得入神,全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儒家士大夫从来都有以古非今的想法,认为古书都是好的,就好像神话故事里上古神器最利害一样,越是老的东西,越是有权威性,只不过是这些东西都在流传过程中丧失掉了,而新补充上的东西,儒家士大夫往往以为不值一提。
所以在座的众人以前学习古书全都是采取着崇拜的态度,以为看过更多的古书就能知道更多的事情,但王文龙今天讲的却是“疑经考古”的思想,让大家豁然开朗。
一方面王文龙认为古书不全是真,另一方面则反对一切都推崇古书,应该对事物有客观的判断。
这问题上儒家犯的错可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的骨节专车故事。
吴伐越,在会稽山上找到一截可以装满一辆车的大骨头,吴王不
知这玩意儿是啥,于是派人问仲尼,使者没有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