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父女看《国富论》(2/3)
父女俩又选了些杂文,这才心满意足回到船上。
国富论出版上册后小火了一阵,但袁无涯也知道这种书想要卖到那样的销量是不太可能,所以在跟风出了下册之后,后续的国富论出版就按原本计划走起精品路线。
沈宜修打开国富论的函套,这套全本国富论光看函套就知道是精装版,做了个全部包裹的六合套样式,开函处还挖做如意形状,连函套上的骨签都是用的象牙制成。
小船再次摇起来之后,父女俩便一同翻看此书。
沈宜修能看懂国富论的内容,但是读起来依旧感觉很有难度,心思一刻也不敢放松,一个思维没跟上就要掉队。
沈宜修再抬头时天都已经黑了,不禁一愣,书中不懂的东西太多,读国富论时沈宜修忍不住有种智商被碾压的感觉。
“这王文龙居然如此聪明。”
她是个才女,从来只有她比别人聪明的份,沈宜修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同时沈宜修也感到十分惊讶,她明白这种书不是有才华就能写出来的,而是需要做许多扎实的案头功夫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写出这样的书的人似乎和那种浮华浪子的性格不太相符呀
沈宜修看书的时候沈珫也在一旁看着,沈宜修不想夸奖王文龙,但沈珫却没有这样的心结,晚饭之时他便直白的说“这王建阳果然是天下奇才”
不只是沈珫,许多读者也都对王文龙的国富论由衷佩服。
国富论出版了一年多,终于扩散出了三吴。其实这才是这年代书籍传播的正常速度,之前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能够天下闻名,乃是依靠葡萄牙国史讲史演绎一般的娱乐性,许多人买回去是当看的,国富论显然没有那么有趣。
国富论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慢慢传开就已经是顶流书目了。
国富论第一版虽然印了五千多册,但是明朝国土毕竟这么大,这印刷量都出不了三吴,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文龙有国富论这本大作面世。
直到此书沉淀了快一年,国富论才终于走出江南流入各省,再次引起读者关注。
北通州。
莲花寺。
马经纶带着郎中推开僧房的大门,看一眼里头的情形,连忙跑上去“李老,怎么变成这样了”
李贽此时已经痛的滚到了床铺下面,额头冷汗涔涔,却还是摇头说“腹中稍痛,缓一阵就行。”
马经纶是万历十七年进士,通州人,几年前因为上疏边事被从监察御史的位置上罢官回家闲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