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国富论》(2/4)
产规模,其原因自然就是为了出口。
王文龙特别注意新兴形成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泉州海丝生产,他翻了好些记录,把整个泉州丝织品在开海之后重新兴盛的过程记录下来。
埋首于明代的记录之中,王文龙恍惚间甚至找到了自己前世在大学里写毕业论文的感觉。
时间一晃就到了四月上旬,徐光启终于要离开福州,而王文龙也选择和他一同北上,这一次却是应了吴山社之邀去参加春末的文会。
吴山社的书信是前两天来的,原因是袁宏道又从京城辞职了,决定回湖北公安老家隐居,走大运河要过三吴,于是吴山社朋友得知这消息,就号召天南海北的社员一起到江苏去聚会,正好方便接待袁宏道。
“这些书籍都带上。”王文龙送给徐光启一个大书箱。
“多谢建阳。”徐光启高兴说道。
这几天王文龙终于是将国富论的资料查的差不多,于是有时间跟徐光启开始讲论西洋科学。
对于徐光启那些有关于西洋科学的询问,如果放在前世已经大学毕业几年的王文龙或许应付起来还有些难度,可是这时王文龙脑海里却是记得住上辈子所有的教科书。
很多地方他直接把教科书的内容拿出来给徐光启讲就行,比自己总结的更准确。
这年代的欧洲传教士也并不是什么通才,许多来到东方传教之前不过是神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而已,所学的内容很多是为了传教而突击练习的。
在东方人以为他们是饱学大儒,其实往往也不过是在读经之余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项突击了音乐、绘画、数学、天文等等专业学科。
实践技术上王文龙或许比不过他们,但是真说起理科水平,这些传教士的上限甚至还不到高中毕业。
就比如说被徐光启奉为圭臬的欧氏几何,其在几何学中的开创性固然可以撑到,但是其中一些定理甚至放到初中数学要求中描述都是不完备的。而那厚厚的一本欧氏几何,也没有超出中学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
王文龙拿着中学教材跟徐光启上课,顺便还把自己作坊里头的几位工匠叫来一起听,这东西对于以后改进印刷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仅仅是中学内容,就已经够这时的人学习了。
上了船之后,徐光启还有些恋恋不舍“只可惜数学的内容还没有同建阳学完,不如我辞了家中的事情就跟在建阳左右学习”
王文龙笑道“
难道子先不需要科考”
“也不知能否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