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苏东坡的画(2/3)
是看到北宋绢本,陆飞都没太过激动。
但是画面展开,陆飞却直接傻眼了。
因为,这他妈竟然是苏大胡子苏东坡的画,潇湘竹石图。
苏东坡可谓是多才多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人们记住更多的,确是苏轼在诗词与书法上的造诣。
至于忽略了苏大胡子的绘画水平,不是因为画的不好,而是画的太少了。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横轴,长一米出头,宽三十公分。
这幅画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
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
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
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了宝贵的经验。
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
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
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