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三章 还记得 那年的糖葫芦么(1/4)
戏剧,作为我们传统的一项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深刻文化底蕴。
不论是京剧,黄梅戏还是评剧,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柔和了各种经典故事,汇聚而成。
李峰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九十年代,村里来了戏剧班子,那人前人后,老头老奶奶,各个拎着小马扎,喜欢赶这个热闹。
特别是早已经过世的奶奶,哪怕后面给她买了电视机后,老人家还是喜欢静静的坐在电视前,专注的看着这一个台。
那时候,电视机不听话,偶尔还需要搂它的大屁股猛拍一下,老人家后面都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
这一世,去过红星公社,赶过几次大集,也碰到过几个新戏班和老戏院的对垒。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有名的戏班,在哪里都有知音,比如京城名头最响亮的,关家戏班。
那在以往,梨园一开台,门口那叫一个车水马龙,京城的追星族们打赏起来,可不就跟大宅门里头,白玉婷拿着一篮筐金银首饰一个样子,那叫一个彻头彻尾的疯狂。
有名的角儿,在那时间金银珠宝外加钞票早已不知道收了多少,不收还不行,京城爷们儿打赏的,哪有退回来的道理,哪有未成年人退款这一项说法。
虽说在民间有着下九流的说法,但戏子知名之后的生活,反倒是优渥的很,一点都不下,反而,很高大上。
关家戏班可以说就是业界的翘楚,程蝶衣和段小楼,一个霸王一个虞姬,早年间真的一时风头无两。
何雨柱还在街上卖包子辛苦讨食吃的时候,戏班则是过了最辉煌的时候,逐渐走向没落。
一直到新国家的建立,京剧才从此迎来了它艺术上的春天。
因为,吃公家饭了
梨园和红星轧钢厂一样,变成了公私合营的艺术团体,身份摇身一变,成了京城艺术行业的领头羊。
除了平常的公映以外,还经常下乡,去京城周边的乡下,参与集会时的演出,给老百姓们带来一些茶余饭后的消遣。
今天的关家戏班,迎来了一位翩翩佳公子,手摇折扇,腰挂环佩
这是李峰臆想出来的,他在yy
毕竟,古装剧电影里,一般都是这样演的,主角一出场,和周围人的气质明显格格不入。
现实肯定不是这样,跟去电影院没什么两样。
门口的门头上,以及两旁的影壁中,也都涂绘上了宣传的画作,书写着戏剧名称,估计是跟电影院学的,每场几点表演什么,都用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