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九寺和大小九卿(2/3)
随着少府寺、太府寺的建立,九寺正式归位。完全是仿照汉朝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太仆、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设立起了九寺。
相比唐朝的九寺,是少府寺和司农寺的差别。皇帝没有建立司农寺,而是把农业事务并入了太府寺。把唐朝设立的少府监,改为设立少府寺。
这种改变,群臣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是有既然有前例可依,他们自然不完全反对,也不会对九寺职能摸不着头脑。
这是朱由检用古称的原因:方便群臣理解。
否则他胡乱起个名字建立新机构,群臣理解不了,民众不知道是做什么。那对新机构的设立,绝对不是好事。
如今有汉唐前例可循,群臣很快明白了九寺的职能。一些有见识的,还在趁机卖弄,向不明白的人解释。
有些人听到之后,很快就提出了问题:
“既是仿照汉朝九卿,那么本朝的九卿,会不会变一变呢?”
“以后这九寺正卿,会不会称为九卿?”
这个问题就有些大了,因为九卿这个称呼,在大明是有实权的。
以前是有廷推等权力,当今皇帝即位后,通过常参会议抬高九卿地位。九卿的权力得到加强,几乎能和大学士相抗衡。
如果九寺正卿被称为九卿,难道他们也能参加常参会议?
一些人觉得不可能,说道:
“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是九卿,这是本朝惯例。”
“以前有小九卿的说法,是太常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苑马寺卿,还有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尚宝司卿。”
“如今苑马寺被并入太仆寺,詹事府被划入内廷,这两个小九卿自然是没有了。”
“我觉得大理寺之外的八寺正卿,再加上翰林院学士,可以称为新的小九卿。”
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什么的,以前就有人觉得他们配不上小九卿。所以小九卿的称呼,流传得并不广泛,远远不如大九卿受认可。
如今八寺正卿都有一些实权,翰林院掌院学士又很尊贵、通常由礼部右侍郎兼任。这九个官职并称小九卿,官员们自然很认同。
所以,小九卿的说法很快流传开,成为很多官员的目标——
当不上大九卿,还能当不上小九卿?
至少也要在致仕的时候,加个小九卿致仕吧?
相比对尚书、侍郎数量的严格控制,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