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武官也是官(5/6)
个局面站了出来,请求彻底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面对这个请求,朝堂上的文官还真的没有办法反对。
作为四朝元老,张维贤曾辅佐三位皇帝登极,这样泼天的功劳,难道说还当不起资政大臣?
尤其是这个时候,报纸上掀起了一种言论,《卫报》上发表了一篇“武官也是官”的文章,呼吁把武官当做官员看待。
这篇文章的内容,简直称得上悲愤。历数戚继光面对张居正自称“门下走狗”等事,认为武官现在,几乎是文官的仆人。
文章引起了很多武官的认同,甚至连皇帝都被惊动,要求枢密院和都察院严查文武官员勾结,防止危害社稷。
这种情况下,朝堂上的文官如何反对张维贤转为资政大臣的提议?
难道向皇帝说他们就是要压着武官,把武官视为“门下走狗”?
可以说,因为这篇文章,舆论形势完全逆转过来。从之前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武官转为资政大臣,到现在变得有来有回。
似乎是为了给这种情况加码,同样比较年长的定国公徐希皋,同样请求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皇帝也因此召开朝会,探讨勋贵转为资政大臣的可能性:
“当前朝廷有五位国公、一位郡公,二十二侯、三十四伯。”
“这些人全部转为资政大臣固然不可行,但是全部拒绝也会伤他们为国之心。”
“诸位都议议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有多少,定下一个章程来。”
群臣面面相觑,发现还真不好全部拒绝。
别说英国公张维贤这样功勋卓著的勋贵了,就是任何一位国公转为资政大臣,他们反对时都会引起很大争议——
每一位国公都代表着一股势力,带头反对他们转为资政大臣的官员,是要付出代价的。
诚意伯家族和东林党纷争数十年而不倒,已经给了文官很大的警示。如果不想朝堂上每次都掀起争论的话,最好是定个章程,把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给定下来。
袁可立作为枢密同知,可以说是当今朝堂上最大的文职军官。他对此是当仁不让,率先道:
“臣以为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应当不超过十人。”
“以曾经担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的勋贵为先,其他人没有资格。”
这个提议,得到很多文官的赞同,武官和勋贵则很是不满。
因为文官二品以上就能在致仕后转为资政大臣,为何勋贵转为资政大臣必须是正一品呢?
他们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