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月光(2/4)
通的八十八个黑白琴键传来的节奏,夏亚这才确定了这人应该就是那位贝多芬。
悦耳的节奏在整个剧院中回荡,在他的手下,那一个个普通的琴键,都仿佛戴上了无人能及的桂冠,毫无差错的弹出了他的悲伤,他的信心。
开头的乐章音调谐婉,指法轻盈,闭了眼仿佛自己站在海岸边,月光平撒在平静的海面上,水天相接,大海沉睡在柔和的月光下,显得无比幽静,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乐章结尾,音乐开始变调,进入第二乐章,月光依旧,但大海开始泛起点点波涛。
风渐渐大了,波涛愈加汹涌,海浪朝岸边涌来,仿佛大海要从沉睡中醒来。月光撒下,碧波粼粼的海面上反射着淡淡的月光,像无数颗蓝宝石…..
第三乐章紧随其后,月光依然平静柔和,可风更大了。
风呼呼地刮,海面上波涛汹涌,大海仿佛在奔腾,在咆哮,仿佛是谁打扰了他的清梦,在对他怒吼。大海彻底被惊醒了,海上吹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无比壮观。
夏亚过去还真的听过这乐章,这应该是《月光奏鸣曲》。
他第一次接触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还是在小学课本上。
那课本中描述了关于奏鸣曲的名字“月光”的来历,那是一个传说。
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琴键上。
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学完这一课后他就搜了这一奏鸣曲来听,这也是他除了命运之外听到的第二首贝多芬的乐曲。
但后来他才知道,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奏鸣曲的名字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
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
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悲伤地倾诉道:
“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