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2/3)
70毫米,上下甲板50毫米,主炮正面装甲350毫米,侧面装甲200毫米,
顶部装甲150毫米,副炮装甲150毫米,司令塔装甲350毫米。
动力系统采用了三部最新的高温高压蒸汽轮机,12台高效重油锅炉,最大功率为马力,设计最大航速31节,续航力为9100海里\/15节。
同时安装了两台船用柴油机,供战舰进出港及低速航行使用。
舰上共装有6台480千瓦涡汽轮发电机,及两台150千瓦柴油发电机,为全船提供电力。
前甲板布置一座三联装300毫米炮塔及一座双联装300毫米炮塔,后甲板布置一座三联装300毫米炮塔。
副炮为6座双联装150毫米炮,并配有12座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
舰上安装一套“信标”搜索\/测距雷达,两套短波无线电报系统,两部甚高频电台。
舰艇使用了大型电控陀螺仪及减摇鳍,大幅提高了全身稳定性和火炮射击精度。
在海军部完成论证后,由崇祯皇帝批准建造,并命名为“名将”级,首艘舰命名为“于廷益”号。
海军部、总装备部和兵工集团对造舰计划进行了调整,全国的十二家大型国营造船厂全部停止小型舰艇制造,改为全力建造战列舰及巡洋舰。
所有驱逐舰、护卫舰、运输舰、登陆舰及各型海防炮舰等均由各省地方船厂或民间船厂建造。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下旨严查所有倭民及倭裔,所有倭民倭裔一律不得进入大明本土几个大总督区,一旦发现立即抓捕。
随后的数月,帝国安全部和军事情报部不断传来排查信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原本历史上十七世纪在南洋诸岛及东南亚、南亚地区有数十万倭国侨民,
但近期排查时发现,这些人已经消失了,流散在亚洲各地的倭裔只发现了不到万人。
于是帝国安全部加大了力度,向莫卧儿帝国及波斯萨法维帝国渗透,以追查倭奴下落。
直到崇祯十四年年底,仍未发现有大规模聚集的倭奴倭裔。
随着大明帝**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朱天明也逐渐放下心来,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经济殖民计划。
朱天明派出多支使团,先后出访俄罗斯帝国、萨法维王朝、波兰立陶宛联邦、奥地利等国,
通过外交手段及经济利益拉拢等方式,换取将玉兹铁路一直延伸进欧洲腹地。
并同时对整个欧洲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