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提前灭口(4/6)
依旧扭头看着窗外——
松鹤楼、玉清池、同福兴、诚当铺”等等,一个个的招牌飞快地向后退去……
清晨,笼罩在临城上方的薄雾还未散去,位于秋涛路上的玉清池浴场已经开门了,门里门外一场繁忙的景象。
清末民初,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的聚集,引入了锅炉、水泵、发电机等等先进设备,产生了产供销一体化、包堂制、女子专用浴场等等制度创新。
特别是民国二十三年以来,国家发起“新生活运动”,号召“剪甲理发,沐浴勤加”,又拨专款支持女子浴室的兴建,沐浴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浴场除了可称为浴堂外,尚可称为茶店、理发室、馆子、休息场所等等。
一进了浴场:第一件事是喝茶,第二是休息,第三是解衣,第四还是休息,第五是入浴,第六是擦背,第七是出浴,第八是热手巾揩身,第九依旧是休息,第十是捏脚……总之,至少要预备牺牲半天光阴。
这种舒适而花样繁多的享受,甚至连很多人都流连忘返。
沐浴完毕之后,被搓澡工在大理石板上一顿按摩揉搓,然后回到躺椅上,享用冰镇啤酒和冷餐肉,再交给修脚师傅,享受“一个又痒又痛的过程”,别提多么舒适惬意了。
伙计蹬着梯子,将玉清池门口两侧挂着的“金鸡未唱汤先暖,旭日东升客满门”擦的一尘不染。
江浙一带的许多老浴客就认为,夜晚的汤水,经过一天的洗泡,已经吸足了男性的精气,此时入浴,可以令身体亏虚的人吸补元气。因此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是:“吃面要吃头汤面,淴浴要淴末汤浴”。
但是也有一些人早早不在乎这个,他们更看重的是今天哪个角出场,唱的又是那一段儿。
这家澡堂子规模不小,不仅提供沐浴服务,还有戏班子演出。
很多戏班子早上搭台、午后或晚上演出,因此很多忠实的粉丝票友,天不亮就起来,赶场子抢位置,如果此时戏院附近恰好有澡堂子,票友们占完座就纷纷躲进池汤,一边泡澡一边等好戏开场。
伙计们很忙,他们必须要在头拨客人们赶到半个小时之前将浴室内收拾停当。
掌柜的背着双手指挥着伙计们充水、擦拭、整理,忽然他问道:“侯洪亮这小子躲哪儿去了?”
一个伙计一边麻利地擦着浴桶,一边道:“昨晚他留在这里值夜,应该是修水管忙活了大半夜,我们几个寻思着让他多睡会儿,就没去叫他,这会儿兴许还在值房内睡着呢。”
昨天确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