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返虚之思(2/6)
悔,当时为什么要顺手内观一下自己,结果看到了那玩意。
只要他还有一天不能彻底根除心中的那个“仙”,他就一天不敢入定。
对此,顾子澈其实也有两个方案。
一个是在内心观想出一个他认为的“仙”的形象,二仙对抗,将那个黑色的仙彻底根除。
但这种想象一个具象化的“偶像”,本就是一种着相,一个标签化的偶像是狭隘的、不真实的,终有一日会化作他的阻碍。
除非顾子澈能直接观想出“道”,但他都没有得道,哪怕观想出来也只是主观意志上的“伪道”。
另一个则是强行观想“虚无”,既然一切皆是虚无,那么那个仙也可以是虚无,但这种办法仅存在于理论上,顾子澈没有半点把握。
“虚无啊……”顾子澈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只有这个办法看起来可行一点,但也太难了。”
虚无这种说法看起来很像“虚无主义”,但其实完全不一样。
虚无主义是人类认为自身的生命、存在、意识都毫无意义,反正最终都是要死的,现在死和以后死都差不多,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没有意义,可以引申为对一切真理的怀疑。
这种思想在近代开启天后拥趸者越来越多,因为人们认为,以人类的渺小,在无尽的宇宙中连尘埃都算不上,那么他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比较极端的体现就是克苏鲁神话,尤其是洛夫克拉夫特写的最初版克苏鲁神话,强调古神无意识的一些动作对人类而言就是灭顶之灾,而人类甚至不能直视神明,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一切尝试都是虚无,人类骄傲地以为自己能做些什么,但在古神面前只是蝼蚁挥动灰尘而已。
不过后来的继任者对最初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做了改编,尤其是善神恶神的二元化一事,虽然在商业上更受人欢迎,但本质上是远离了洛夫克拉夫特的虚无主义理论。
而道家的虚无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中华文明从不走极端,纯粹的物质和纯粹的虚无都不可能在中华哲学中拥有受众,老子的辩证法中反复强调“当你在看到有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无,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虚无”其实是二元的,提到【虚】,则一定有【实】,提到【无】,则一定有【有】。
当人化为虚无时,实际上却拥有了整个宇宙。
就如同顾子澈的灵气一样,他并不占有任何灵气,因此他反而能拥有所有的灵气,天地中的一切灵气都听凭他调遣,因为他没有,所有他才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