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关于“化神”(2/3)
拆分出一个识海中的元婴,而是整个人合而为一,混兮沌兮,仿佛天地未开,灵智未生,无欲无求,**、灵魂、精气俱为一体。
让整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元婴”。
就如同后面几句一样:即使感官与外界接触,也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感官刺激而勾起**,明白天地之间广阔的道理,而不利用心机,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万物却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达到“玄德”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极高的,被老子称为“玄德”,也是靠近大道的境界,顾子澈自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及,甚至连清虚师傅都可能达不到。
所以他并不同意当今修仙界的划分,在他看来,“元婴”应该是极高的层次,近乎于“道”。
因此他的下一步,打算直接登临【化神】。
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虽说有些玄乎了,但是顾子澈还是比较认同的,从修心而言,修道的极致便是虚无,这一片“虚无”便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没有目的。
修道并不是目的性的东西,而是克服内心的**和躁动,返回先天的澄澈,最后归于“无”。
简单来说就是“人先天澄澈,但是降生时沾染了不洁,因此元神分为魂魄,需要重新将魂魄炼成元神,才能重新变得澄澈”。
这样看来,颇有一点西方的“原罪”论调,即“人天生纯洁,是堕落的原罪导致现在这样,每个人都需要赎罪。”
但“原罪”这种说法太具有恐吓的性质,而东方哲学是温和的、中庸的,东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这样也可以,没有人逼着你通过修道来回归纯净,我只告诉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开玩笑说的那句:“都可以,没关系,别打扰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关我p事,没工夫传教。
因此总体而言,“元神”论是非常符合顾子澈心中的修仙思想的。
从难易度方面说,“元婴”是道德经上的东西,堪称大道尽头,而“元神”只是后人体悟,是降本流末之后的衍生物,在明清的《太乙金华宗旨》上最为体现,比元婴简单太多了。
根据“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此句,他需要将分为阴阳的“魂”与“魄”融合起来,化为“元神”,这个元神是人先天就有的“真灵”,只不过分为了魂魄因此压不住“识神”。
识神居于下心,左右着人的一切的肮脏和**。
因此,只要熔炼魂魄,将其合二为一,化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