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稀世之匣(1/8)
中国传统古锁,早期为绳、竹、木结构,后来发展成铜铁等金属材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普通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开锁的方法,初始为正开、反开,非常简单,后来逐渐发展成,需要用数把钥匙同时开启的机关锁,再后来,出现了需要对上诗句的“藏诗锁”。刘东海上次从冯文轩家床洞中搜出的那个匣子上的锁,就是一把典型的诗文密码锁,但由于造形十分奇特,并过于小巧精致,他不敢去尝试打开。
在十几年的从警生涯中,他曾接触过花样繁多的各种锁具,但涉及到古式的密码锁具,还是没有把握。虽然他知道诗文密码锁,成语密码锁、天干地支密码锁、还有姓名、甚至商号密码锁等,其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分别刻有汉字的几个转环套定于锁身上,旋动转环拼成一句暗定的多字俗语或诗句,让锁鼻通过,最后就能打开,但由于锁的主体,被分成五个可以旋转的部分,每个转轴上都用楷体阴文刻着四到五个字,往往是一首五言诗的一句,共有五组20多个字,每组选中一个字组合在一起,使其组成一句正确的诗句,由于在诗文方面,几乎是一片沙漠,再加上锁具的五组转轮上的文字,按照排列组合原理,可以组成近百句不同的诗句,破解的工作量极大,不知道密码的人,即使拿到了钥匙,也无法打开,除非将锁头暴力破坏,更何况很多秘盒里还装有自毁装置,因此他从来都不敢造次。
为此,他曾派人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去寻访开锁匠,竟然发现无人熟悉此锁。又因为铜锁过于精致,因此没人敢冒险尝试。故而,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个木匣交给他的单位二史馆,打着的名义是属于冯文轩私人的财物。
杨之江拿到刘东海转交过来的木匣,第一感觉就是太惊艳了,木匣黝黑锃亮,典雅精致,严丝密缝,上面还有一把小巧玲珑的铜锁。出于好奇,他上下左右,打量了一番,竟然发现铜锁上没有锁眼,也没有钥匙,这让他顿时懵逼了。
再细看锁具,形状也十分奇特,初看象琵琶,细看更象古琴,一头宽一头窄,锁面上刻有一条条细细的长线,犹如古琴上的五条弦,中间位置,还有两个方形的微小刻痕,形似古琴的风沼和龙池,这与他以前在报刊杂志上所看到过的诗文密码锁,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前看到过的那些诗文密码锁,大都是圆筒状,中间由3至7个转轮组成,两侧有两根立柱,立柱上连接一根锁梁,转轮上刻着同等数量不同的汉字以组成密码,当转轮转动成为特定的组合形态时,锁具就能开启了,可眼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