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第675章 陷入僵局(6/9)
南亚地区的土著天生好吃懒做,完全不像华人那么勤劳肯干,像农耕、基建这类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的生产建设项目,往往就会因为劳动效率底下而导致进度缓慢。要想在东南亚地区像海汉人这样用四年多时间就建成三亚这么繁荣的港口城市,几乎是天方夜谭。以范隆根的看法,巴达维亚建城已有十多年,但城区和港口还未必有这三亚像样。
不过巴达维亚的城池倒是比这山脚下的胜利堡大多了,当然这也有情可原,那跨海而来的纯正海汉人据说才几百,前期哪有能力自行修建一座大城。而且据说这胜利港附近海岸上建有极为厉害的岸防炮台工事,海汉人根本就不需要修建一座坚城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但要说海上贸易,三亚却是有巴达维亚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那就是距离安南和大明极近,天然拥有两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且海汉人也是华人后裔,与大明进行贸易毫无障碍,根本不用像东印度公司那样还得委托中间人以走私的形式进行贸易。
讲道理讲不过,动武也未必打得赢,搞贸易制裁可是人家求之不得,比发展潜力似乎也处于下风,这么一件一件地挨着琢磨过来,范隆根很沮丧地发现自家还真是一点优势都不占,这谈判还怎么跟对方讲条件他这才发现这个差事跟他出发之前的设想完全是两码事,出发前只是认为这次出使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但现在看来个人安危倒是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谈判内容却是完全陷入了僵局。
科恩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给他们定了不容改动的底线,但却没能给他们任何一件可以真正威胁到海汉的撒手锏,这就给他们的谈判过程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而海汉人显然也不会在这种局面下主动让步,尽管谈判才进行了半天时间,但荷兰代表团似乎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境地。
“如果我们想不出能让海汉人感到紧张的交换条件,那我们这趟恐怕就只能无功而返了。”范隆根挠头思考了良久,最终还是只能得出这样一个无奈的答案。
而同一时间,施耐德和顾凯却在很畅快地向其他几名执委描述今天的谈判过程。荷兰人这次派使者登门寻求谈判,基本还是在执委会的预料之中。当时派人南下向东印度公司提交外交信函,执委会的确是存有激怒对方的想法,如果荷兰人很不冷静地想要对安不纳群岛乃至三亚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海汉就可以趁着这个时机再给荷兰人上上课,今后要采取进一步的动作也会有了更多的理由。不过荷兰人看来还没有从接连的失利中缓过劲来,并没有再
次冒然出兵,而是选择了走文斗路线,派出使团来跟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