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第352章 对抗与合作(6/11)
民在当地开垦出的田地究竟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李家,还是别的什么地主,王大人可并不会关心那么多,治下太平就是最大的政绩,土地归属方面的问题,自然会由当地官府去负责处理。
番禺县的李家庄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三千名临时居民的移民转运点,并且重新修整了码头,以便能让更多的移民船同时停靠到这里。按照事前的约定,这笔费用全部由穿越集团负责承担,算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光是修建这个转运点以及准备招募所需的各种物资、人手,就花出去了万两白银,而五到八月期间运往当地的大米更是达数十吨之多,衣物三千多套,还在广州采购了大量的药品和生活物资,说起来民政部在建立这个转运点上也算是下了血本。
根据南越官方统计的数字,会安之乱中死去的民众超过三千人,而在战乱中逃离会安的本地居民则超过了三万人。但在这个死亡数字当中,直接被海汉民团军所杀的其实不满千人,反倒是战后的暴乱中死的人更多。当然南越官府不会公布这种内幕,这个黑锅只能由入侵者海汉人来背。
死亡人数相对比较容易统计一些,但财产上的损失就难以计算了。海汉人搜刮并带走了本地的大部分财物,逃难的民众也带走了一部分,之后的暴乱中,数千暴民劫掠瓜分了剩下的残羹。
对于南越朝廷来说,会安城死了多少人,被劫掠的财物究竟价值多少,这都不是事情的重点。会安被毁之后,相应出现的财政窟窿要如何填补,今后要如何应对来自海上的打击,才是执掌朝政的权贵们真正感到头疼的事情。
当南越朝廷为会安之乱而一片震惊的时候,远征会安的船队已经分别回到了黑土港和胜利港。与出发时有所不同,船队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这其中有大量被民团军以战利品名义缴获的海船,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跟随民团军撤离会安的华商。
会安到珠江口的航程超过500海里,仓促逃离会安的华商大多都没能在船上准备足够的补给物资,因此跟随海汉战船撤离会安的华商,几乎都选择了到胜利港休整补给顺便也看看海汉人一直不懈余力宣传的地方到底是不是有他们鼓吹的那么好。
执委会对于这批人的到来也相当重视,并在接到电报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接待准备。这些华商对东南亚的海贸状况都较为熟悉,有不少人在满剌加等地还有贸易关系存在,这都是商务部门所需的资源。而这次民团军归来之后的总结报告会,大概也是有史以来气氛最为
轻松的一次。
“在会安战斗中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