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东非历史课(2/3)
,好像也有日耳曼人的功劳,而日耳曼正统好像就是我们德意志人。”
“文明是创造和毁灭,东非要是不想走上毁灭的道路,就应该对外族问题严防死守。”
东非的学生聊起民族问题那是一点也不尴尬,得益于东非的宣传还有政策,让这群土生土长的东非孩子相处的很融洽,毕竟许多人都是一块长大的,或者自己父母是一方白人,一方是黄种人,使得东非的混血儿非常普遍。
纯种德意志人和华人反而成了少数,至少反映在东非新生代上是这个情况,这个时代要是能靠花言巧语找到老婆,那确实有本事,但是这种人是少数,尤其是东非的那群大老爷们,很多都是农村汉子,嘴也笨,如果东非不帮他们想想办法,还真有可能在东非打一辈子光棍儿,所以东非大部分婚姻都是由国家开展的包办婚姻。
而包办婚姻可没有挑三拣四的权利,为了加速东非民族融合,东非也必须出此下策,其实这也不算什么耸人听闻的事。现在是19世纪,一个文化既保守又开放的时代,而东非的社会氛围比大多数国家更保守。
“好了,今天历史课就到这里了,这周作业就写一篇对今天这课的感悟,要议论文,字数不低于五百字,上不封顶,下周一要上台展示。”
一听到作业,讲台下传来一片哀嚎,要是让恩斯特知道绝对狠狠的鄙视这群没有经历过题海战术的家伙,如果不是东非财力有限,纸张在这个时代又比较珍贵,恩斯特肯定要让教育部多印一些练习册。
不过话说回来,课本上的知识也确实足够东非学生学习了,考试和练习册不过是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这种就属于纯天赋,脑筋好使的自然是能从容找到解决途径,一般的在见多识广后也能融会贯通,脑袋笨的才要反复刷题。
所以东非这种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反而更容易把天才,刻苦和感兴趣的学生筛选出来。
东非的义务教育注重的就是筛选,而不是提升,因为东非普及中学教育这一点就已经比世界上所有国家超前,整体提升算是最高的了,可以应对未来的国际人才竞争,而且有优势,只不过很多年后才能体现出来,现在属于耕耘阶段,开花结果需要时间。
提升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就比如远东前世的教育可以说是冠绝全球,不要看出国不归的人才很多,实际上对于远东庞大的学生群体只能算九牛一毛。
毕竟和学历匹配岗位就
那么多,远东的教育体系却培养出了过剩的大学生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