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小说写得精彩导致老朱入戏太深,大明知县难当朱棡要考察吏治(6/12)
第四、大明管治县衙的“婆婆”,也实在太多了。
既有中央六部直接插手地方政务的“条”,也有省、府作为县顶头上司的“块”,甚至还有来自中央的各类御史、钦差。
朱棡之所以选择在溧水县拖延时间,主要就是为了查探王承基及其麾下官吏。
是否存在侵吞额田的情况,以及六部和御史胡乱插手县政的问题。第2/2页)
如果换做以前,朱元璋还不担心朱棡会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
毕竟没有什么参照物,可以让他胡思乱想。
可自从《铁齿铜牙李善长》这本被朱棡送进宫里之后,朱元璋就对里边的“反派”产生了滤镜。
倘若不是今天朱标和朱棣及时劝诫,他的潜意识里,恐怕又要出现心魔了。
“老三到底还是多虑了,我大明富有四海,又怎会容不下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呢?”
此时的朱棡一行人,已经抵达了位于应天府南部的溧水县。
“不远处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想寺,据说该寺周围还有隋末农民义军将领杜伏威的屯兵地遗址。
晋王殿下如果不急着赶路的话,下官愿意陪同您前往一观。”
看着跃跃欲试的冯诚,朱棡朝着站在自己身旁的溧水知县王承基说道:“孤王听说在无想寺的附近,还有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石观音洞,以及元代的招云亭。
如果王知县有时间的话,这些地方孤王都想走一走。”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并不太看重进士出身,晋升往往重政绩而非资格。
即使是进士出身的知县,也只能慢慢往上升。
因此那些新科进士们往往都是提心吊胆,惟恐发外去做知县。
再加上大明县制的弊端也不少,其中有些弊端还相当严重。
仅是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就有至少四点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大明县官与县吏,设置的比例极不合理。
一县衙官员最多才四人,需应付来自六部和省、府,两个方面的各种指令和检查。
还要从钱粮、刑名、学校、风化、生产各方面,有效统治全县几十万百姓。
因此县政把持在群吏手中,最终导致行政者无权,有权者又非行政决策者的混乱局面。
第二、大明考察县官政绩首列催科,实际上就是逼官残民。
为完成征派任务,各地知县全然不管百姓死活。
本来有田才有田赋,然而到了明中期天下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